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8年时间,这起事件直接让盛唐不复存在 , 此后国力急转直下 。在这场叛乱之中,叛军兵力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要优于唐军,甚至一度占领长安、洛阳两处重地,但为什么最后叛军却没能取代大唐呢?当时大唐仅剩最后一口气,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那今天就准备站在叛军的角度,来跟大家讲讲他们最后失败的原因,看看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
关于唐朝的反攻 , 积极行动与错误决策都有 , 最终是胜利了 。而另一边,安史叛军(或者称之为“燕政权”)也不是铁板一块,燕政权的内部问题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
别的不说,从这场动乱的命名上看,“安史之乱”,当然是安氏和史氏两个中心,安史嬗代即说明了问题 。若从历代叛军领头人(所谓“大燕皇帝”)来看,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都是死于非命 。虽然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值得同情,但值得我们思考它背后的根本原因 。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I0246405-0.jpg)
文章插图
1、从安禄山当上节度使说起安禄山的发迹史相信不必再过多介绍了 。他是放羊娃出身,偷羊被抓又反被赏识,自此参军 。凭军功一路青云直上,后来凭借出色的卖萌装傻演技,博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
出于唐玄宗的偏爱,也出于李林甫“蕃将可靠”的谬论,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 。唐朝东北疆域自此成了安家的天下 , 安禄山有了造反的本钱 。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 安禄山起初假借贡马之名,率大量兵马南下 。意图暴露后,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 。攻破洛阳后,安禄山称帝,国号为“燕” 。
如果从上述历史看,安禄山起兵反叛应该是依靠军事力量 。事实上,安禄山的大燕政权中有两股力量:第一是蕃将,毕竟胡汉有别,蕃将对唐王朝的认同感较弱,能为安禄山所用 。第二是文士,由于李林甫弄权,士人的上升通道被阻断,安禄山遂趁机在幽州附近招揽士人 , 史学界称之“幽州文士集团” 。
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幽州文士出谋划策,占据了燕政权的决策中心 。而燕政权的军事力量掌握在蕃将团体之手 。文士集团与蕃将群体在安禄山在世时尚能相安无事,但安禄山之死造成了燕政权的分裂 。
由于安禄山晚年患疾,双眼失明,身生疮疖,脾气日益变坏,由此得罪了身边的所有人 。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宦官李猪儿、丞相严庄合谋杀死安禄山,安庆绪即位 。
由于拥立之功,幽州文士集团的权势于此时达到顶点 。蕃将本就与文士不甚融洽,现在老上司去世,新皇帝名望不够,无法阻止蕃将群体的离心离德 。
![安史之乱致使唐朝国力锐减,叛军为何还是没能取代大唐](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I0242L6-1.jpg)
文章插图
2、安庆绪之死与史思明上位由于燕政权的内部矛盾,诸将离心离德,安庆绪节节败退 , 唐军接连收复西京 。史思明也不愿受安庆绪节制,于是投降唐朝,安庆绪派来的使者安守忠、李立节被杀,只有阿史那承庆因为与史思明早已相识而免于一死 。
史思明假意归降,实则厉兵秣马,扩军备战 。唐肃宗心知肚明 , 于是听从李光弼的建议联合史思明部将乌承恩 , 让他暗中监视史思明并寻机会除掉他 。史思明是个狡猾的老狐狸,这点儿小伎俩瞒不了他 。
之前投降唐朝,是因为不想为安庆绪卖命,希望暂缓口气而已 。如今安庆绪与唐军激战正酣 , 正是他史思明搅局的好时候 。史思明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假意让乌承恩的儿子回去探望父亲,实则派人潜入乌承恩房中 。乌承恩父子正在谋划如何除掉史思明 , 不料被史思明的人逮个正着!
- 唐朝女子为什么喜欢穿男装?与女性地位有关系吗?
- 为何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他是如何导致战乱发生的?
- 宋朝积贫积弱,为何比唐朝撑得久?
- 李白因为什么被流放
- 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另外三次是怎么回事?
- 唐朝官员三品就位极人臣是真的吗?那一品二品又是什么?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 唐朝女人怎么化妆的?
- 胡人在唐朝的地位如何?
-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间的关系?两者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