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

最近肺炎十分的严重,其实主要还是就是比较容易传染了,所以显得十分的可怕,但是做好防护作用就好了 , 最近在看大明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明末的北方好像有发生过鼠疫 , 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怎么解决的呢?在当时的话,还有当时的这个的瘟疫的危害又有多大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

文章插图
崇祯十六年七月 , 通州一带突然出现一种“疙瘩病” , 迅速传染,有的家庭全家无一幸免,以至于无人收尸 。这种烈性传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为患者身上会长出疙瘩一样的肿块,而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肿大症状 。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于瘟疫太过恐怖,民间连凭吊死者的基本礼节都废除了 。
这段文字我们得以一窥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缩影 。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H.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说:
某个地区之所以会有瘟疫肆虐 , 很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之前的环境稳态被破坏了,病原体与人畜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瘟疫就会爆发,感染并且杀死大量的宿主 , 直到环境形成新的稳态为止 。
在各种文献的记载中,古代人们总是把烈性传染病笼统地称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应该不是特指某一种传染病 , 而是多种传染病的统称 。从各种细节来推断,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很可能是鼠疫 。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

文章插图
1、鼠疫传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 , 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一些啮齿类动物的身体中,这些小动物身上往往会有诸如跳蚤一类的寄生虫 。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后,鼠疫杆菌会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这一效应被称为菌栓 。有菌栓的跳蚤由于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难进入胃里被消化 , 这让跳蚤始终处于饥饿之中,于是更加疯狂地吸血 。当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类的血液时,血液会在跳蚤体内与鼠疫杆菌混合,之后再回到宿主血管里,造成新的宿主感染,这就是鼠疫传播的基本原理 。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通常来说,各类啮齿动物和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往往距人类生活区域较远 , 如中国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带 , 在这些地方 , 鼠疫杆菌会局限在特定范围内传播 , 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 。然而 , 随着农耕区人口压力的增大,粮食越来越匮乏,为了填饱肚子,一些农业人口迫于匮乏的压力而被挤压到新的环境里开荒,这种行为便无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
2、鼠疫扩散途径
鼠疫向人类社会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 第一种是关于家鼠的,家鼠和开荒的人类一起迁移到新地之后,会和当地啮齿类动物接触,这些家鼠也就会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 。家鼠和人类的关系一向密切,当它们回到自己的住所时 , 带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类,人类聚居区内的广泛传播也就开始了 。
联系明朝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 不得自由流动,“如鸟之在笼,兽之在柙,虽欲放逸了,有不可得” 。但是这些周密的牢笼在明末大灾难下被瞬间冲破 , 原本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的百姓,对局部地区的微生物环境已经产生了适应性,在旱灾和蝗灾接连洗礼下逃到其他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会搅动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为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