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兴之战孙吴以弱胜强,诸葛恪一战成名


孙权病逝后 , 司马师准备对孙吴出兵 , 他派司马昭领兵15万,前去进攻东吴 。魏军选择兵分三路 , 司马昭率领7万大军从东路进攻,遇上了诸葛恪的部队 。虽然司马昭手上只有7万兵力,但还是比诸葛恪的4万要多,但诸葛恪利用各种计谋击败了司马昭 , 打赢了这场东兴之战 。此后司马昭因为战败导致侯爵被削,而诸葛恪则是一战成名,在东吴的声望更是达到顶点 。诸葛恪究竟是如何击败司马昭的呢?

三国东兴之战孙吴以弱胜强,诸葛恪一战成名

文章插图
三国后期,在曹魏基本上掌握在司马家后 , 魏吴爆发了东兴之战,也就是在公元252年 , 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此时距离两国上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也就是石亭之战,已经过去了20多年,而此战以吴国大胜为结局,这也成为了吴国在军事上对魏国的最后辉煌 。
这场战役的本质,其实更多的是两国的两位掌权者为了巩固自己位置而进行的战争,司马师和诸葛恪在战争前都是先后掌握了各国的权柄 。
《晋书.景帝纪》魏嘉平四年春正月 , 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
《三国志.诸葛恪传》权诏曰:「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 。」
两人不同的是,司马师在司马懿之后,要继续巩固司马家的地位的人 , 毕竟已经实质上窃夺了曹家的江山,所以说司马家看似一切都在掌握当中,但是也不容的他放松警惕,后来淮南之地不是就先后叛乱了吗,而诸葛恪的权利来源要比司马师合法的多,人家是孙权授予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两人都需要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 , 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相对来说,诸葛恪要比司马师更加激进 。
《三国志.诸葛恪传》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 , 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 。后征淮南 , 败以内船 , 由是废不复脩 。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 , 左右结山侠筑两城 , 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 。
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 。
诸葛恪大兴人力,于濡须水两岸修建城池,遏制由巢湖进入长江的通道,也就掐死了魏军通过巢湖进军的通道,但显然诸葛恪的行为引起了司马师的不满,两人都是看到了对方的特殊时期,诸葛恪是抓住了司马师刚掌握权柄不久,而司马师则是抓住吴国新主继位,两国都是处于国内不稳的时期 , 而这个时候诸葛恪主动“找聊天”的方式,司马师自然是要接招的,其实诸葛恪建城池 , 已经石亭之战是周鲂假投降,这都是同样的套路 , 就是引诱魏军主动进攻,之后东吴打防守反击,不得不说东吴远征能力不足 , 但是打防守反击是很拿手的 。
三国东兴之战孙吴以弱胜强,诸葛恪一战成名

文章插图
这面是诸葛恪耍心机,那面则是司马师主动往里跳,毕竟曹魏实际上的主人已经换人了,司马师是需要立威的,当时曹魏朝堂之上傅嘏是不支持直接强行进攻的 。
《三国志.傅嘏传》以陛下圣德,辅相忠贤,法明士练 , 错计於全胜之地 , 振长策以御之,虏之崩溃 , 必然之数 。故兵法曰:'屈人之兵 , 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若释庙胜必然之理,而行万一不必全之路,诚愚臣之所虑也 。故谓大佃而偪之计最长 。
说白了就是依靠曹魏的国力,拖垮孙吴,长时间在东吴边境线驻军,是不是骚扰一下 , 有点类似田丰建议袁绍对付曹操的办法,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当时的司马师是不能接受的 , 本来司马家的权柄就是政变夺过来的 , 现在是展现威信的时候,拖,对于司马家来说绝不是良策,同时那样的话,还会是别人长时间拥有兵权,司马师表示:我不支持 , 就是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