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不过这里面只有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节期在仲春和暮春之间,兼具了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 。节气和人文融为一体 , 也正好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和谐共存的关系 。古时候清明节的习俗十分丰富,扫墓祭祀和郊游踏青是永恒的两大主题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丰富多彩的清明节,一起来看看吧 。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文章插图
清明节,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独有两种身份的节日:节气兼节日 。清明,最初是一个提醒农民耕种的节气,后于寒食、上巳两节融合 , 到唐宋时期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 。它由祭祀扫墓和踏青游玩这两大节俗组成,越千年而不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地扎根于民众的文化心理中去 。
清明节强大生命力的背后是深厚文化内涵的支撑 , 这些文化内涵为清明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地活力 。这些文化内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
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中一项传承悠久的习俗,这一习俗活动在唐朝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一致认同
到贞元六年(790年),唐王朝规定在清明节期间放假七天,从而保证官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祭祖扫墓 , 如使得这一节俗活动在唐时的全国范围内盛行起来 。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祭祖扫墓 , 是生者对死者的祭拜仪式 。这一敬祖活动,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这一活动,源于中国民众的祖先崇拜 。我国的祖先崇拜源远流长 , 最早可追溯到图腾崇拜,发展到之后的生殖崇拜,再到之后的灵魂崇拜 , 最后发展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祖先崇拜 。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民众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只能把各种自然现象看成是某个神灵的启示 。民众为了获得食物 , 不得不祈求这些神灵的庇佑 。他们认为已逝祖先的灵魂,不仅可以保佑本氏族的人免于灾难和祸乱 , 驱除疾病邪气,更可以促进人口的繁衍 。
因此,每逢氏族有重大事件时,都要祭祀祖先,以求得保佑 。这样世代传承下来,自然就产生了祖先崇拜 。在清明节祭祖活动中,祖先崇拜的对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整个氏族共同体的祖先,而是本家族的祖先 。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祭祀先祖,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这一文化内涵 。
清明节为什么即是节日又是节气?这背后有什么来历?

文章插图
二、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就是求福避邪
无论人们在节日期间无论采取什么仪式活动,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免除灾祸,希望五谷丰登,清明节的节俗活动也不例外 。
清明节的插柳、戴柳习俗,体现了人们免于灾祸的心理 。人们认为,柳枝可以用来辟邪 。如巫师在施法驱鬼时,手拿柳枝,其目的是驱赶煞气 。在人们看来,清明节是煞气最为厉害的时期,这时“阴气”达到最重,会给人带来危害 。人们为了避免这一伤害,会在这一时期将柳枝插到自家的门楣,以此来驱赶晦气 。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肯定了“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一做法 。江苏武进一带有“居民插桃花、杨柳于门 , 以祓除邪崇”的习俗 , 同样,在安徽泾县“谓清明为插柳节,清明日‘于门簪一嫩柳,谓能解邪’” 。
清明节的另一节俗活动——寒食禁火,也体现了民众的趋吉避祸心理 。清明寒食期间的禁火活动刚开始大约持续一个月,后在官方的干涉下缩短为三天 。禁火之后,由政府赐新火 , 以此来免除疾病的困扰 。寒食禁火后重生新火的习俗,表达了米粥霓虹对新希望、新生命的美好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