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最出名的两位圣人中,玄奘是其中之一,除他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家喻户晓的六祖慧能 。当然了,这两个人千百年来也是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名气大也是正常的,不得不感念中国文学的力量之大 , 玄奘因为一部《西游记》而人尽皆知,而六祖惠能则由于其“衣钵相传 , 心心相印”的种种故事闻名遐迩 。但是 , 文学传播带来的弊端同样明显,六祖惠能被演绎成为了种种虚妄的传说,而玄奘本人的形象也被固化为取经的唐僧 。
玄奘的真实面貌如何?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晚年的境遇如何?这是人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便是他曾经去了西天取经 , 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但玄奘取到了什么经典,这不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甚至吴承恩还要搞出“迦叶阿难要人事”,“无字经书被水淹”这样的情节,来增添他的小说中的戏剧性和趣味性 。剥开这些光怪陆离的传说演义的表层 , 笔者想与各位读者一起,穿越浩瀚千年的历史,还原一位在人世间行走的大唐玄奘 。
唯有将玄奘还原为一个人,唯有将其放在他生活的历史境遇中 , 才能让一个真实不虚的玄奘呈现在眼前,这是笔者撰写佛教历史人物文章的主旨所在 。凡是世间之人,大抵都逃不出四个字——悲欣交集 , 这是弘一大师圆寂时留下的偈语 。这四个字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笔者以为是有道理的,入世混迹红尘也好 , 出世斩断尘缘也罢,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然细细想来不过都是一悲一喜 。
文章插图
《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 俗家姓陈,名祎,今天的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玄奘13岁出家为僧,21岁受具足戒,期间云游天下访遍名师 , 学习的主要经典是《大般涅槃经》、《摄大乘论》、《俱舍论》以及《杂阿毗昙心论》等等,他在青年时期就负有盛名 , 能够独当一面登坛说法 。但是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他发现每位老师对于经论的阐释都不一样,正巧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从天竺来的外僧 , 告诉他天竺国有弥勒菩萨留下的《瑜伽师地论》,玄奘心向往之 。
以上便是玄奘取经的大概机缘,并非像吴承恩说得那般“金蝉子转世”,而后还有江州刘洪杀死其父亲,掠夺其母亲等等戏剧性的故事 。玄奘本人真正的戏剧性是,他曾经想朝廷请求出关 , 但是遭到了断然的拒绝,他的西行之路实际上带有非法的偷渡色彩 。当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唐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饥荒,官府才开始放松了对人员流动的管制 , 允许他们自行外出谋生 。
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遭到朝廷的拒绝之后,玄奘实际上已经动身出发了,“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这在当时是非常叛逆的事情 。玄奘这个人在西行之前,就有非常丰富的游历经验 , 他17岁的时候就告别长安的兄长,先是到了武汉地区,然后入川到了成都地区,直到21岁时受具足戒之后,他依旧不改云游四方的习惯 。也正是四处云游,使得玄奘发现了地论师和摄论师之间的矛盾点,这是他西行求法的一大因缘 。
玄奘从长安出发,抵达了姑臧地区之后一路前行,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主要是怕被官府发现),他选择了极为谨慎的“昼伏夜行” 。而后由瓜州抵达了玉门关,出关之后足迹踏上了今天的新疆哈密 , 而后抵达了他西行之路的第一站——高昌国 。玄奘抵达高昌国的时间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他在这个佛教氛围浓郁的国家,受到了极为崇高的礼遇 。
- 赵惇继位后为何不愿见宋孝宗
-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为何反目
- 关羽一家是怎么死的 为何张飞一家活下来了
- 为何说刘邦是流氓皇帝
- 汉武帝时期为何匈奴女子会大量堕胎
- 武三思和韦后关系 李显为何能容忍韦后
- 不同年龄在古代叫什么?又为何要这样称呼?
- 夏姬为何被称为春秋第一妖女
- 岳飞被杀,为何薛弼能够安然无事
- 嘉庆皇帝为何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