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鸡肋集·北渚亭赋》,在战国时期 , 因为秦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时常交战,周边的小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只能时而靠向秦国,时而靠向楚国 。当然,哪边国力强大,小国自然会向哪边倾倒 。朝秦暮楚的背景故事和一个叫鄀国的小国有关,鄀国身处位置比较特殊,所以这也是鄀国很尴尬的地方,他一时属秦,一时属楚,那下面就来讲讲这段历史,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文章插图
1、朝秦暮楚的典故这里简单说下鄀国 。周初,鄀国受到周王室的册封,春秋时期到来以后,各个诸侯国间相互战争 , 相互吞并现象时有发生,在此期间鄀国此时已经沦为了依附于楚国的一个小国 , 但其国都商密(后来的商於地)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晋、楚三国交界的黄金地带 。
由此秦楚鄀之战也就爆发了,鄀人为了两头讨好就诞生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 。
最后还是秦国靠谋略生出,秦人在鄀人面前伪装与楚将斗克、屈御寇会盟,让鄀人以为楚国已经将他们出卖给秦国了 , 被迫向秦人投降 。等到斗克和屈御寇赶到的时候便糊里糊涂成了秦人的俘虏 。
再待令尹子玉亲自率军追赶秦人时,秦人已经走远,秦、楚间的第一次交锋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但是从秦军撤走,楚军没追上来说,秦国在这地区肯定没实行有效统治,所以鄀国之后应该还存在了一段时间 。
其实鄀国之地所在的商於在春秋中期只是个小地方 , 秦国也好 , 楚国也罢 , 在这样的时间段里根本不可能将其发开成方圆600里之地 , 而事实上 , 商於地仅是丹江流域的一部分,丹江流域包括了丹阳和商於等多个地界 。
所以 , 商於600里地应该只是诸多史书里对整个丹江流域的总称 。对其地开发也等要到成为商鞅封地以后,但是到底有没开发到600里之广,笔者不敢妄加断论 。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而日后张仪欺楚之所以能成功,更多应该是因为楚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流域,对楚始都丹阳整个地界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向往 。
朝秦暮楚背景故事介绍

文章插图
到了公元前340年为商鞅封地,名商邑 。前337年更商邑置商县(今古城村) 。这个地方到今天都是个小村落,战国时期根本不可能有600里之广袤 。
而在《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一《内乡县》中记载:“自内乡至商州凡六百里 。皆古商於地矣 。”另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释武关时说:“武关在商州东一百十里 。”
由此由此可见商於600里地实际上指的是秦楚交界的整个武关道区域,也就是从今陕西省蓝田县到河南省西峡县 。
那么商於600里在战国以前到底怎么记载的呢?
《左传?哀公四年》记载:“晋、楚有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 。”这段话就是说晋国和楚国有过盟约,如果不是,楚军可以打到少习山 。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晋国西南边疆已经延伸至今陕西商洛一带,与楚国毗邻,所以设置了“少习关” 。
此正是晋国设于其西南边陲之一处要塞 , 而此时正值秦晋之好时期,此举无疑就是要防楚国 。而少习关一名,缘于它地处少习山下 。后来的史书《括地志》记载:“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春秋时少习也” 。
由此可知,春秋时名“少习关”,战国时名“武关” 。而此地在三家分晋以后成为韩地 , 战国中期被秦国夺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