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学习书法都要去临摹 , 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 古人也是这样的 , 他们都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 尽量是把作品临摹得十分肖像的 。 但是 , 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位很喜欢王羲之《兰亭序》的人 , 他所临摹的《兰亭序》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 但被苏东坡看后 , 严厉狠批 , 从此历史上再也没有这个人的书法名气了 。
|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本文图片

事情是这样的 , 宋代史学家曾敏行在他所著的《独醒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客有谓东坡:‘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 。 ’东坡笑云:‘工摹临者非自得 , 章七终不高耳 。 ’余尝见子厚在三司北轩所写《兰亭》两本 , 诚如坡公所言 。 ”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有一人问苏东坡 , 说 , 章子厚每天都要临摹《兰亭序》一遍 , 苏东坡就说 , 他这样临摹 , 以后肯定成不了大气候 。 事情果然如苏东坡所说 , 这个非常喜欢书法的章惇在书法史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 只是政治上稍有名气 。
|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本文图片

苏东坡为什么要对章惇的书法进行严厉批评 , 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终不高耳”?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章惇临摹得太像 , 太逼真 , 而是苏东坡从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章惇自己的影子 。
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 , 书法水平在提升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 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面目 , 即古人所说的书法要“自成一家” , 但章惇的书写功力非常深厚 , 却缺少自己的“体面” , 这一点是苏东坡所不看重的 。
|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本文图片

北宋是书法尚意的时代 , 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是继五代之后的长期探索而形成了这样的观点 , 早在北宋初年 , 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就曾经提出书法“要自成一体” , 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 , 后来 ,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人也相继提出了“自成一家”的艺术观点 , 对人们学习书法、书法创作奠定了好的思想 。
|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本文图片

书法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艺术 , 而艺术的东西 , 除了要向前人学习、借鉴以外 , 更要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 学习前人 , 就是学习他们在书法上所创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 但如果拘泥于其中而不能出来 , 这就是“泥古不化” 。 所谓“创新” , 其实并不是指书法要脱离于前人的法度和规则 , 而是要在此规则之下 , 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
|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本文图片

但是 , 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创新 , 并不是胡乱地书写 , 它必须是建立在前人法度之下的创新 , 当代一些书家所谓的创新 , 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 , 如有的人用针管“射书” , 有的人竟然是“盲书” , 还有的人是毫无节制地用“吼书”、“叫书”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 而这些现象却被人们嗤之以鼻 , 反而成了人们的笑料 , 就是因为他们的书写脱离了书法的基本法度 。
|有一个人把《兰亭序》临得太像,被苏东坡狠批后便销声匿迹了
本文图片

前人的法度是经过几千来人们共同所认知的 , 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的 , 如果有的人想一蹴而就成名成家 , 是万万不可能的 , 也是不能被历史所承认的 。 学习书法就要在前人这里打下坚实基础后 , 借鉴、参考前人的书写法则与经验 , 才能在“创新”中有所感悟 , 灵感也会不断产生 , 这也就是很多书法名家为什么要坚持一生都要临帖的主要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