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盗墓笔记》剧照
熟悉《盗墓笔记》的书迷都知道“粽子”在书里面的涵义 。 “粽子”在小说里不是祭祖的节日食品 , 而是盗墓者的暗语、黑话 , 意思是保存完好没有腐烂但已经尸变的尸体 。 “粽子”的种类甚至细化到7种之多:分别是大、老、干、血、肉、霉、女 ,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超强想象力 。
之前南派三叔还出了《盗墓笔记》为主题的联名的粽子礼盒 , 把大IP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 可见“粽子”和墓之间有着不可描述的微妙关系 。
本文图片
但是 , 小说终究是小说 , 只是文人的虚构 , 与实际中的考古完全是两码事 , 真正的考古中根本没有这样的“黑话” 。 不过在严肃的考古中 , 墓里还真的出土过粽子 , 真正的粽子 , 真正古代的粽子——
1988年 , 在江西德安发现了一座南宋墓 , 墓主人周氏右手持有一根桃枝 , 上面就系了两只粽子 。 这一对粽子 , 距出土时已有715年的时间 , 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粽子实物 。
本文图片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最古老的粽子
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为南宋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通判吴畴之妻、前宁国府通判国史周应合之女 , 入葬年代为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 。
本文图片
墓志盖拓片
本文图片
墓志拓片
墓主周氏为隆兴府武宁今江西(省武宁县 ) 人 , 曾封安人 。 安人是宋代所定命妇的封号, 自正、从六品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母封之 。
用粽子作为陪葬品 , 可谓首见 。 根据专家推测周氏墓中有粽子的原因 :一、墓主死于四月初十 , 大殓时正值端午节前夕 , 可能生前爱吃粽子 , 故放入棺中以供享用;二、粽子早时有祭奠之意 , 故放入棺中以示哀悼;三、两个粽子成双成对 , 象征吉祥如意 , 故放入棺中以作礼品 。 这两个粽子对研究我国古代民俗及民间食品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本文图片
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
【粽子|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粽子,出土于700多年前的一座南宋墓】还有出土时间更早的疑似粽子的文物 , 比如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 。 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 , 在中国北方山区常见 。 河南豫西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 。
槲叶粽即是用槲叶包上有黏性的黍米或糯米 , 蒸煮而成 , 带有特殊的浓郁香气 , 也称“槲包” 。 每年入夏 , 端午节前 , 山民纷纷入山采摘槲叶 , 制作槲叶粽子 , 槲叶背面带有绒毛 , 使用之前需要去除绒毛 , 然后用秸秆或是草茎捆扎而成 。
八号墓出土的槲叶包裹 , 槲叶经过加工 , 里面主要为稻谷和黍 , 并且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 , 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 , 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 。 可能出于作为随葬品的原因 , 其所包含的是带壳稻谷和黍粒 , 外形完整 , 应未经过烹煮 。 而槲叶粽的出土直接反映了当时楚人的饮食生活 。
- |龙门石窟千年艺术宝库,50年一次的大维修,有何新发现!
- 舞龙|包粽子、舞龙、踩气球……这个村的“六一”活动好丰富
- |寥寥几笔画粽子
- |助力“双减”工作落地!考古公开课走进昆明这所小学
- 考古|1007 期待|端午中华文明探源考古研学游!
- 考古|体验三峡考古、直击“透明库房”……重庆文物考古迷请收下这份“大礼”
- |把宋词唱出来|甜粽子or咸粽子?欧阳修会吃哪一种?
- 硬币|高价回收:拾荒老人河沟里发现五枚“绝版币王”,我国就发行一次,价值上万
- |这是沉睡了三千年的“姑蔑国”城址?!石角山古城址考古项目已启动……
- |旧闻新读|济南百年考古解读·龙山文化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