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发白 , 这本是天地之间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 不过天地间很多这样的事儿 , 一旦轮到自己身上 , 接受往往需要个过程 , 很多人都不是一下子说接受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的;至少痴愚如我 , 就是这样 。
最近一段时间 , 照镜子见到自己白发日多 , 想要通过人为的努力 , 来缓解自然的进程 。 于是 , 就遵循吃啥补啥的原理 , 吃各种黑色的食品 。 从经典的补黑良品黑芝麻、黑豆、黑米、桑葚开始 , 到黑花生、黑枸杞、黑蒜、黑咖啡等等 。 只要是带个“黑”字儿的食品 , 差不多都吃了 。 可是除了吃得肠子明显发青之外 , 在头顶上并没有见到什么期望的效用 。
不用说吃到肚子里的黑色素恐怕根本长不到头发稍儿去 , 即使真的有用 , 像黑花生 , 得其黑名的就那么薄薄一层皮 , 里边裹着的正是个圆鼓鼓的白胖子 , 而且白得很 , 那层黑皮与之完全不成比例 , 吃了哪能有用?还有速溶黑咖啡粉 , 其实就是普通的咖啡 , 连颜色都是褐色的 。 人家卖家又没说乌发 , 自找的 , 怨谁呢?
其实读古书也是这样 。 有些词语 , 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儿 , 其实完全是另一回事儿 。 像诸子百家中有一大家——墨家 , 若是依循“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那条故训 , 你就会觉得这墨家是黑社会的代言人 , 可实际上“墨”只是个姓 , 跟这一家子的门楣是赤是黑没关系 。 倒过来看 , 也不能看到这个“墨”字就以为它是个姓 , 以为它是思想流派中墨家的意思 。 假若仅仅是你自己读 , 即使读错了 , 解错了 , 倒也关系不大 , 对错都是你自己的事儿 , 可标点古书时若是理解错了 , 弄不好 , 就会误导很多人 , 把人带到沟儿里去 。
现在最正规的古籍标点形式 , 有所谓“专名号”——就是在专名的左侧画上一道直线 。 这看上去很简单 , 可你要是真正试一下 , 什么算专名 , 什么不算专名 , 区分判别起来 , 有时并不容易 。 像刚才提到的诸子百家 , 这每一家算不算专名 , 我在中华书局的新点校本《史记》中就看到了颇感困惑的做法 。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叙述思想流派 , 最系统的表述 , 是在全书末尾的《太史公自序》这一篇里 , 引述乃父老太史公司马谈的见解 , 将战国以来的思想家分为阴阳、儒、墨、名、 法、道六家的 , 前后顺序也就是这么排列的 , 可现在新点校本的操刀者 , 不知为什么 , 对阴阳、儒、名、法、道五家 , 都不作专名处理 , 只把一个墨家的“墨”字 , 标上了专名号(即整理者所谓“标号”) 。 为什么呢?这真是令人费解 。 大概是随了开创这一门派的墨子吧(他是个独一无二的人 , 所以得看作专名) , 谁知道呢 。
不过想不明白这个 , 倒也问题不大 , 上下文连着呢 , 多半不会引起什么误解;甚至只要是个稍习古书的人 , 也都不会把这墨家之“墨”理解成墨家的始祖墨翟其人 。 可是 , 若换在别地方 , 语言环境一变 , 就难保不会悖戾太史公本意而造成误导了 。
关于这一点 , 最值得注意的是“儒墨”二字连书的形式 。 在《史记》当中 , 除了司马谈所说六家思想流派之外 , 我们时不时地还可以在别处见到与之相同的“儒墨”连书的形式 , 只是仅见“儒墨”二字而没有阴阳、名、 法、道四者与之并列 。 点校者无一例外地都将这连书的“儒墨”视作儒家和墨家 , 并依然对这儒、墨两家加以区别对待:“儒”平平常常 , 肩膀上光秃秃的 , 啥也没有;“墨”却顶上了一个杠子 , 显然是被算作了专名 。 不管合适不合适 , 人家这么做了 , 就自有一番道理 ,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所以明白了就是了 , 没必要较真儿深究 。 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 像这样的“墨”字 , 终究还是要指墨家的;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指墨家的祖师爷墨子 。 可它要不是这样 , 是个别的、也很普通的语词呢?
- |中国发现史前文明,早于历史记载一千多年,外国专家:低估了中国
- |(宝藏中华)云冈大佛与吃饼胡人: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历史记忆
- |一起修复文物,触摸历史记忆!
- |凝固历史记忆的旧报纸,背后藏着“生意经”
- 北宿镇|北宿镇江屯村:用历史记忆传承精神话发展
- 岩画|春日内蒙古 | 刻在石壁上的史记 藏在深山里的宝藏
- |【阅读】读《史记》
- |吴阳镇文物展示厅:拼凑历史记忆碎片,守住本土文化根脉
- 原典|南宋黄善夫本《史记》:宋代建阳刻本的杰出代表
- 史记.货殖列传|10句古代名言,事关金钱财富,读完豁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