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也发现了,这本书中很多典故故事都和“三”这个数字有关,例如三顾茅庐、三让徐州、三气周瑜,为什么罗贯中这么喜欢把这些故事和“三”联系起来呢?实际上这还跟“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有关,其实在其他名著的身上也能看到类似的东西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三”在《三国演义》到底是有多重要,这种表现手段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
![三国演义为什么有很多和“三”有关的典故?](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02J11455-0.jpg)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拥有着无数引人入胜的精彩情节,然而让读者记忆最为深刻的情节则必然是那些带有数字结构的情节,尤其是与数字“三”及其倍数相关的情节,如“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刘琦三次求计”、“蜀汉三迎张松”、“曹操三笑华容道”、“六出岐山”、“九伐中原”等等 。这些情节中的“三”或其倍数或是在回目中明显标注,或只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出现 。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它们设计与运用都与数字“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
“三”与《三国演义》的“三复”
《周易》一书是儒家试着用“数”来解释世界万物的集中表现,它揲蓍求数,因数设卦,依卦观象,据象系辞,“数”为六十四卦的基础 。在《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基础则是八卦,八卦是乾坤两卦所代表的天地间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的八种基本物象 , 取奇画为阳 , 取偶画为阴 , 三画成列为一基本卦 。三画的取义为:上一画为天,中一画为人,下一画为地,即三画卦代表天、地、人三才,如《易干》孔颖达《正义》中“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所以,八卦的基本原理乃是合天、地、人“三才”来包罗世间万象 。
具体来说,天地的作用在“化”与“育”,而人的作用在于“赞”,三者相互为用整合万物,具有有限孕育无限,总括一切的哲学意义 。数字“三”的这种带有神秘性的哲学含义更是渗入到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主要是通过礼数有度来实现的,如《礼记曲礼上》:“卜筑不过三” , 孔颖达疏:“卜逛不过三者 , 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上旬,中旬 , 下旬 , 三卜篮不吉,则不举' ” 。
![三国演义为什么有很多和“三”有关的典故?](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02J1G94-1.jpg)
文章插图
不仅上古的占卜法以“三”为卜筑求吉的限度,“礼以三为成也”也是“三”为极限的体现,这些“三”实质是易卦中“三才”的“三”的演化 。在现实生活中,“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重复作了不多不少正好三次,客观上则成就了“事不过三”的民间习俗,《左传》中曹判论战所言:“一鼓作气 , 再而衰,三而竭”则是“事不过三”的一个显例 。
当“事不过三”投射到小说中,则成就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种模式,即“三复情节” 。最早的“三复情节”可以追溯到《史记》、《论语》等书中所记载的“泰伯三让天下与他人”的古传;等到汉晋以降,一些杂史小说中已或明或暗地运用“三复情节”,如葛洪《神仙传》中《左慈》篇 , 仙人左慈三次戏弄曹操的故事已基本符合“三复情节”的标准;至唐代后,“三复情节”则开始在小说中被自觉的套用,唐人牛僧孺《玄怪录》中《杜子春》篇,杜子春三次接受老人的馈赠并言:“独此叟三给我”,借主人公之语突出了“三复”的特点;再到《三国演义》则“将'三复情节的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并引起后世作家的竞相模仿,造成了明清小说突出的三复情节'现象” 。
- 张若虚为什么只留下了两首诗?
- 吴道子为何被称为画圣?
- 范蠡最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他才是拥有大智慧之人
- 华佗竟然是印度人?
- 山顶洞人的服装是怎样的?有区分男女装吗?
- 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干政?为何会有宦官专权?
- 唐朝名将薛万彻有多厉害?
- 汉少帝死后为什么被葬入太监墓穴?
- 职场精英是什么意思 职场女精英是什么意思
- 21天减肥法食谱科学吗 21天减肥法食谱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