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书 , 起源于清朝顺治皇帝时期 。奏折是各地官员写给皇帝的奏书,一般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还有贺折四类 。其实奏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书写规定,流程也是简单,只要是得到皇帝的允许,全国全员就都可以上折奏事,哪怕是写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不过有些特殊的奏折会被扣留,故意不给皇上看 。奏折在清朝存在了200多年的瞬间,最后跟随清朝的灭亡一起废止 。
文章插图
1861年,曾国藩在推荐左宗棠任职浙江巡抚的同时,又慷慨地给予了他“专折奏事”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 , 左宗棠以后遇到什么事情,一纸奏折即可直达天听 。别人再想背地里整他,就没那么容易了 。
【清朝奏折呈送给皇帝有哪些讲究?一不小心还会惹怒皇上】奏折制度,是清朝名臣张廷玉的发明 。奏折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能让地方官员的声音 , 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皇帝那里 。皇帝也可以在批复后,直接发还上奏地方官员,迅速付诸实施 。因此,奏折提高了行政效率,拉近了地方官员和皇帝的关系,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
那么,地方官员在写好奏折后,要经过哪些程序,才能送到皇帝面前呢?
按照规矩,地方官员写好奏折后,在将奏折发出去之前,必须进行“拜折” 。
文章插图
所谓拜折,就是把奏折写好后,加以封套、固封,装进专用的奏折盒子,供放在大堂香案上 。地方官员对奏折盒子三跪九叩 。期间,属员站班,步兵排队 , 放炮奏乐 , 仪节隆重 。随后,地方官员将奏折盒子交给折差 。折差将奏折盒子高捧于头上,从中门而出,直奔前程 。
拜折是发出奏折的一道必要程序 。由于又是奏乐 , 又是放炮 , 动静搞得很大,督抚衙门周围的人,每每听到奏乐和放炮,就知道督抚大人又送出了一道奏折 。
《庸庵笔记》讲了一段逸闻,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下当幕僚时 , 代理骆秉章处理军政要务 。一次,骆秉章一日听到抚署辕门传来炮声,赶忙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 。回答说:“是左师爷在拜发军报折 。”骆秉章点点头,慢慢说:“要不把折子拿来给我看看?”这说明 , 左宗棠没经过骆秉章过目,就把奏折发出去了 。
文章插图
折差快马加鞭,将奏折送到京城后,直接交到紫禁城吗?并不是 。他们必须将奏折送给本省督抚选派驻京的提塘官 。提塘官职掌传递本省来往公文,上传下达 。提塘官公所位于北京城正阳门东的兵部街 。所以,折差来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兵部街,将奏折交给提塘官 。
至此,折差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提塘官了 。提塘官将奏折盒子护送到位于紫禁城景运门内的外奏事处 。外奏事处又将奏折送到设于乾清宫西庑的内奏事处 。内奏事处直接将奏折送到皇帝面前,请皇帝审阅 。
文章插图
皇帝审阅奏折后 , 有时候会直接朱笔批复,书写处理意见 。随后,由内奏事处、外奏事处、提塘官、折差等原渠道发回 , 交到发折的地方官员手中,由他按照批复意见实施 。最后,还要将有皇帝朱批意见的奏折收回来 。
显而易见,在传送奏折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两个字:保密 。除了写奏折的本人和皇帝,没有第三人知道奏折的内容 。写奏折的人不能将内容透露给第三人,否则就会面临严厉的惩处 。
- 如果没有列强入侵,清朝能否一直存在?
- 清朝皇帝真的没有昏君吗?
- 清朝从咸丰年间开始,皇帝的子嗣为何大幅减少?
- 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还有人在守陵?
- 溥仪退位的时候,清朝的铁帽子王都没有反对吗?
- 清朝最长寿的妃子是谁?活了多少岁?
- 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命运?
- 清朝湘军名将刘长佑提出的灭亡日本的计划为什么没被采纳?
- 清朝灭亡时清政府欠的钱后来怎么样了?
- 清朝的铁帽子王很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