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中 , 往往雍正皇帝被提及的最少 , 恐怕这也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间有关 。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在位时间都超过了60年,是清朝掌权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而雍正在位仅有13年,相比之下自然会被忽视一些 。不过雍正皇帝虽然掌权时间短,但在各方面的功劳一点都不小,甚至完全不输康乾 。雍正皇帝不只是勤政,而且还十分有头脑,这才将清朝又推向了一个高峰 。

文章插图
“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 。”这是雍正登基以来的对臣下提出的最大警惕和对底线的交代 。进入雍正时代,之所以政绩卓著,与他在位13年间的务实思想密不可分,甚至堪称其治理大清13年间最大的软实力,配合勤政外,将帝国的吏治引向了风清气正 。
苦口婆心屡次对臣下进行“务实”教导,尤为痛恨欺诈之人 。
雍正二年(1724年),福建巡抚黄国材有折奏称“实力奉行”,雍正看了很满意,批道:“全在此四字” 。并延伸说:“此四字乃皇考四十余年谆谆教诲者,愿与卿等共勉之 。”不久他给江苏巡抚张楷下发谕旨说:“为官要有所作为,惟以实心行实政,重公忘私,将国事如身事办理 。”更对安徽按察使祖秉圭直言训导“做实在好官 。”

文章插图
【雍正皇帝有多勤政?在位13年功劳不输康乾】雍正谦虚谨慎一直是他制定治国安邦行政用人措施的重要作风 。他对臣下坦诚说说:“朕之神仙伎俩,不过据汝等所奏,评公办理 。”因此,他反复告诫百官务必据实上奏言事,万万不可隐饰 。登基的第二年,新任江西布政使常德寿陛见,雍正帝面训:“你到江西要实心任事,洁已奉公,一毫不欺,凡事据实奏闻 。"这种务实思维一直延伸到雍正整个时期 。
江南崇明水师总兵林秀奏报地方米价,雍正帝在折上叮嘱他:“一切奏陈,务宜据实无隐,不可丝毫虚饰,以蹈欺蔽之咎 。"在广西巡抚郭珙的一件奏折上雍正帝批示:“凡所奏地方事宜,务一字不欺不隐为要 , 一些粉饰含糊不得 。”“切记之,事情无论巨细,但务一据实不隐,朕方可倚赖不疑 。"这里有一点须注意的是 , 雍正帝与频繁出巡的康熙、乾隆帝截然不同,他在位期间极少离开京师 , 这样 , 他要获得地方吏治民生的实情,就更需要臣工如实奏报 。如果所获信息失真,必将引发严重后果 。

文章插图
雍正鼓励官员秉公直陈,报喜更要报忧 。翰林院检讨孙嘉淦屡上条陈,直言君过时弊,甚至弹劾皇亲,雍正帝“服其胆”,谕九卿说:“朕即位以来,孙嘉淦每事陈奏直言极谏,朕不惟不加怒,反而加恩,汝等臣工当以为法 。”《朱批谕旨》雍正三年五月,署川陕总督岳钟琪将地方少雨情形奏报,雍正帝夸赞道:“凡地方事情 , 皆如此据实不加丝毫隐饰方合朕意 。朕所望内外大臣者,即此一真字耳 。”
雍正洞察实际,力反“名实兼收”,严斥“虚诈”、“迎合”,对臣下的汇报自称“只可信一半”,直言痛恨“地棍“、”土豪“ 。
雍正严行整饬当时官场流行的所谓“名实兼收”的恶习 。他指出:“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 , 肥家以为实 , 而云名实兼收 。”“所谓名者 , 官爵也;所谓实者 , 货财也 。”这种巧于名实兼收的官僚最为可恶 。他们“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善于钻营,巧于仕宦,既捞到了实惠,又博得了美名 。相反 , 那些“朴实无华,敦尚实治”的官员却备受压抑和排挤 。针对这种吏治败坏的状况,雍正提出以“民歌舆颂”为名,以“奉公尽职”为实的新的名实观,谕示百官:“若外沽美名,别立名色,暗中巧?。虾醪豢?。”
- 嘉庆皇帝上位后,为何清朝会逐渐走向衰落?
- 勤政的崇祯皇帝也没办法拯救明朝,明朝究竟因何而亡?
- 赵光义究竟是不是篡位?
- 赵普为何能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皇帝的重用?
- 张居正改革为什么得不到支持?万历皇帝需要承担责任吗?
- 清朝奏折呈送给皇帝有哪些讲究?一不小心还会惹怒皇上
- 阿房宫有多大?天下第一宫并非浪得虚名
- 刘备识才能力有多强?整个蜀汉无人能及
- 清朝皇帝真的没有昏君吗?
- 陆逊军事能力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