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 , 北宋文学家、宰相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 , 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 , 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 , 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 。
人物生平
三苏游京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 。其兄苏轼四岁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 , 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 , 史氏十五岁 。
文章插图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 , 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 。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 。中第后,他献《上枢密韩太尉书》于枢密使韩琦 。四月 , 因母亲程氏去世 , 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 , 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 。十二月,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
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 。三月 , 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 , 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 , 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吏治类科目) 。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
科举风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 。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 , 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 。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 。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 。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 。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 。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 。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 。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 。次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 , 苏辙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 , 于次年抵达 。
建议新法
熙宁二年(1069年) , 苏辙上书论政事,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
当时,宰执王安石与陈升之共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 。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 。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 。”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 , 不是求利 。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 , 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 , 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 。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 。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 。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 。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 , 从来能及时知道 。有谷贱处就收购 , 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 。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 , 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 。”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 。”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
- 定川寨之战是怎么回事?北宋与西夏最终达成协议
- 北宋后期的收取青唐是怎么回事?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 施耐庵为何能将北宋末年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呢?
- 为什么“靖康之难”会让北宋突然倾覆?
- 靖康之变究竟有多惨?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 章惇为什么被认为是奸臣?
- 元祐皇后两次被废却能东山再起,还拯救北宋王朝
- 北宋宰相章敦是一个怎样的人?
- 为何有北宋的前车之鉴,南宋面对更强大的蒙古是要联强灭弱呢?
- 北宋仁宗皇后为何被废?这背后有着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