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之役"的经过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软弱吗?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此时宋辽两国互相攻伐已达25年之久 。这期间,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燕云十六州,均遭惨败 。自后周世宗郭荣时代建立、经宋太祖赵匡胤强化的精锐禁军损失惨重 。而辽国名将耶律休哥也多次侵入宋境,却被宋初名将、太宗赵光义的大舅子、上党名将李继隆打败 。双方围绕着燕云十六州进行反复拉锯 , 国境线却一直维持着后周末年的模样:辽国占据了当年石敬瑭割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大部,而北宋占据着当年后周世宗郭荣收复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 , 即关南十县 。
就在景德元年秋天,辽国太后萧绰(又名萧燕燕)携辽圣宗御驾亲征,率领辽军精锐二十余万大举入侵宋境 。而宋朝也拼尽全力 , 起禁军二十余万殊死抵抗 , 宋真宗赵恒最后御驾亲征,抵达澶州与辽军对峙,这是宋辽相争以来,第一次皇帝VS皇帝的战争 。这场大战宋史中称为“景德之役” 。
景德之役的结果是 , 宋朝在有战略主动权,而且占很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在澶州与辽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放已经深入宋境、且被截断退路的辽军安然北返,每年给辽国岁币30万,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千百年来,无数人为宋朝惋惜,甚至后来仁宗朝宰相、一代名相富弼出使辽国时,还在辽国朝廷上嚣张的说“要不是真宗皇帝开恩,澶州的辽军精锐将无一人返回辽国”,而辽国君臣居然没有反驳,还默认了 。那么,宋真宗为什么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一定要同辽国达成和平协议呢?只是因为宋真宗懦弱吗?今天,杜少就来聊一聊,宋辽澶渊之盟能够达成的前因后果 。
一、辽国定下斩首行动,宋辽两国军事实力已都不在巅峰
宋真宗赵恒登基后,向辽国示好,表达了和平的意愿 。但为何实际掌权的萧太后会置之不理,率辽国主力南侵呢?这可能跟辽国的国内局势有关 。当初,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十二岁登基,大权落入萧太后手中 。她启用自己幼年时期的爱人汉人韩德让,二人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形同夫妻 。在二人的领导下,辽国呈现出了兴盛繁荣之景 。但是,这在汉人中原王朝看来,是典型的“主少国疑、女主乱国”,败亡之相,宋太宗第二次北伐燕云就是被这种假象蒙蔽了 。没想到,辽国的“孤儿寡母”却顶住压力,将北宋打的十分狼狈 。现在宋朝换了真宗皇帝,萧太后自然不会错过机会,一方面趁着自己手中大权在握,可以通过南侵巩固自己的军权 。通过战利品,进一步笼络辽国的军事贵族 。另一方面,也是报当年宋太宗赵光义欺负她们孤儿寡母之仇 。这一次 , 辽国找的南侵借口也很有意思:收复当年被后周世宗郭荣夺走的关南十县 。你宋朝不是要收复燕云吗?我也要收复燕云!
辽国此次二十多万军队入侵,是经过了充分准备的 , 之前曾做过多次小规模试探进攻 。目标只有一个:打下东京开封府,将北宋政权灭亡 。五代后晋时期 , 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曾经率契丹铁骑打下过开封 , 但是鉴于中原太过难于统治,仓皇北撤,让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捡了个大便宜,得了中原江山建立了后汉政权 。通常来讲,辽国这种“斩首行动”是有很大风险的 。像北宋这种已经统一并且国土纵深极大的国家,首都被端也不一定会亡国,除非北宋的执政者是宋徽宗和宋钦宗,后世“靖康之变”实为人祸,北宋当时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而此时的宋真宗赵恒明显不是“徽钦二帝”,其执政能力要比后者高出太多 。
但辽国的斩首行动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自宋太宗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后,宋军整体进入守势 。到了真宗年间,北宋开国的那批名将 , 如潘美、曹彬等人皆已凋零 , 北宋禁军整体实力有所下降,禁军中充斥着没上过战场的新兵 。但辽国方面也好不到哪去,当年将赵光义打的大败的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名将也都故去 , 军中也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巅峰不在 。这一战究竟会如何,无论是萧太后,还是宋真宗,心里都是没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