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和职权变化情况

锦衣卫是明朝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 , 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明朝锦衣卫,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起,一直延续至明朝灭亡 , 可以说贯穿了明朝历史 。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作为“厂卫”之一的锦衣卫虽然早已被大家广为熟知,但关于设立锦衣卫的真正作用 , 以及锦衣卫的职权变化 , 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详细了解了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和职权变化情况 。

探索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和职权变化情况

文章插图
洪武年间:先设后废存续十一年,意在加强皇帝集权
朱元璋可以说极为重视情报工作,早在明朝尚未建立之前,朱元璋便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的情报队伍,即检校组织 。后来曾任明朝丞相的杨宪 , 不仅曾是检校组织一员 , 而且还是其中的骨干乃至头目 , 此外高见贤、夏煜、凌锐等也都是其中头目 。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 , 于其地盘设立浙东行?。?并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则被作为属官随行辅佐 。实际上,杨宪除了辅佐李文忠之外 , 还负有监视李文忠的职责 。
不久 , 杨宪便向朱元璋报告了李文忠的诸多不法事,称其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干预公事,接到杨宪报告之后,他立即将这五人押解进京,徒刑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 。不过,明朝建立之后,这个检校组织便也不复存在了 。
探索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和职权变化情况

文章插图
锦衣卫的前身,则是设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拱卫司 , 此后该部门曾多次改名称,先是改为拱卫指挥使司,不久又改名都尉司 。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又改为亲军都尉府 , 掌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下设仪鸾司 。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监视搜集朝臣动向 , 遂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其最初的职能只有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
锦衣卫设立之初 , 主要还是从事值宿和侦察活动,其真正发威则是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 , 在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操作下,原本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澜,性质也从普通的“擅权枉法”变成了十恶不赦之首的“图谋造反”,目的便是为了替朱元璋屠杀大臣找理由 。
不过,锦衣卫作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部门 , 为了将案子做成铁案可谓不择手段,以致出现了“非法凌虐”的问题,迫于外界压力,朱元璋不得不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下令“取其刑具悉焚之,以所系囚送刑部审理” 。
不过,朱元璋此举也只是在平息众怒 , 实际上锦衣卫还发挥着它的作用 。就在同年六月,广西都指挥使耿良便被贬为了驯象卫指挥佥事,而原因便是“良在任多不法,军士薛原桂诉之 , 既而镇抚张原复言其不法二十余事,上命锦衣卫廉问得实,故贬之” 。
探索明朝锦衣卫的设立过程和职权变化情况

文章插图
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短短五年的时间,在锦衣卫的操作下 , 受“胡惟庸案”牵扯的功臣便有一公、二十侯,连坐、死罪、黥面、流放者更有数万人之多 。清中期文学家赵翼便曾感言,“岂有逆首已死,同谋之人至十余年始败露者,此不过借惟庸为题,使狱词牵连诸人,为草剃禽猕之计尔” 。不过,毛骧作为皇帝的鹰犬 , 在“胡惟庸案”尘埃落定之后,最终也被处死平息众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