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
功高震主——迫在眉睫
曹操小名“曹吉”,其生母史书已不可考 。虽然童年不幸福 , 但幸运的是后成为三公之首曹嵩的养子,得以混迹于权贵之间,放浪不羁又才情满堂,家世、能力具是一流 。被名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当时,汉室衰微 , 诸侯割据 , 百姓起兵 。在汉灵帝死后,外戚董卓把持朝政 , 曹操起兵声讨董卓 , 虽然结局失败,却逐渐占据大义的名号,后来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打败起义军,收降卒30万,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扩充 , 迈入领兵步阵的格局中 。董卓被杀后,曹操接受部下建议迎接汉献帝,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虽为汉臣,实际上把持朝政 。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

文章插图
▲汉献帝
其后又以帝王名义四处征战,先平定关东、关中一带;又火烧敌军粮仓,于官渡出击袁绍军队 , 奠定北方政权,后接管荆州,南下伐吴,虽大败于孙权,却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至此雄踞北方,于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魏王 。
虽名为魏王,却几乎视献帝为玩物,监视汉献帝的一举一动,通过扶持傀儡帝王,一来占据大义,在法理上利于不败之地,若是废除帝王不过是徒增事端,无论起兵或是招降都颇受掣肘;二来兵强马壮,麾下名将如云,有让天下归心之熊志 。彼时,老当益壮,心有青云之志 。废帝与否并不会对自己产生更多有利的局面 。
曹丕生于187年 , 彼时曹操32岁,也就是说曹丕和孙权是同一代人 。是名副其实的“权宦之后” 。然而,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就军事上而言,正是青黄难接之时 , 虽有其父曹操做的一系列的铺垫,但也难免出现权力下移动、声望下跌的局面,难免出现曹魏势力不稳的波动,此外还有刘备、孙权两大外患虎视眈眈,不得不进行防备,急需要“安定军心”以此解决当下的窘迫 。而快速称帝走上天子的宝座,告诉部下为自己效力的前景是什么,水涨船高之下 , 文臣武将皆可雨露均沾,让大家感觉有利可图,从而笼络人心 。形势所迫之下,的确实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事实上,曹丕在位这七年,三次伐吴的的过程中其亲信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也在不断地全面接掌军权,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地位 。
在政治上,曹丕继承王位之后,为了缓和和士族的矛盾 , 改变吏治,变父亲曹操唯才是举的荐举制为九品中正官制 。也就是让家世决定职位的高低,虽然从长远上看无异于腐蚀朝堂,但是在短时间而言自然得到了各个既得利益者的拥趸 , 世家门阀、官僚阶层对于这位继位者自然更加拥护 。这种“上品无寒士 , 下品无士族 。”的政治局面,无异于饮鸩止渴,但也正是因为其势力盘根错节 , 快速抱团取暖的特性 , 也可以短时间地达成了一统的意识,从而达到稳定局面的效果,也更加促进了曹丕称帝的结果 。
在身世上,曹操曾有过“废长立幼”的举措,且生性多疑 , 让曹丕在行为上“如履薄冰” ,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这种无形的压力,当一切都得到的时候,反而容易报复性的跋扈张扬,能因借钱事由下狱曹洪,也能为巩固地位,残杀兄族 。快速称帝,或许也是本性一直被压抑所导致的结果 。
【为什么曹操父子两人的行为会截然相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