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和《史记》中的时间线如此混乱 , 也难怪下宫之难会成为历史上的一大谜题了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下宫之难根本就不存在,赵氏没有被灭过族,因为一般认为 , 公元前588年的时候,赵括、赵同和赵旃还做过十二卿,就像我前面写得那样 。然而,事实到底如何呢?
![下宫之难是如何发生的?罪魁祸首是谁?](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1602393K0-0.png)
文章插图
历史讲究的是准确、公正,而我特别喜欢主观臆断 , 可能有人会喷我,但是我觉得太史公的史家之绝唱都不严谨,而且大部分历史记载实际上已经在歪曲事实,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感情,又何必强求后人严谨呢?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 而不是知道了什么 。如果仅仅是知道了什么,把历史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什么意义 。
![下宫之难是如何发生的?罪魁祸首是谁?](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16023aE1-1.png)
文章插图
好了,不废话了 。简单说说我对下宫之难的理解吧 。我认为下宫之难是确实存在的,至于其发生的时间,《赵世家》是对的,而且 , 下宫之难的罪魁祸首既不是赵庄姬,也不是屠岸贾,而是——晋景公 。
我们知道,晋景公的爸爸——晋成公在世的时候,受够了赵盾的窝囊气 。这一切,并不算年幼的晋景公肯定是看在眼里的 。晋成公忍耐赵氏的七年 , 也是晋景公对赵氏憎恨到极点的七年 。晋景公这么强势的国君,对曾经不可一世的赵家来说,的确是一场噩梦,而邲之战的失利,则正好为晋景公提供了最好的灭口机会 。
我甚至认为,邲之战的失败,是晋景公一手导演的,因为他有意让老实听话的荀林父坐大,进而压制郤氏 , 并族灭赵氏、先氏 。因为当时赵氏、先氏、郤氏是一丘之貉 , 他们互相扶持,交替为执政 。很明显 , 赵盾之后为郤缺,郤缺之后为先毂,先毂之后为赵朔、郤克是他们三大家族商量好了的,甚至这种交替并不需要国君的授意 。然而 , 晋景公非常果断地扼杀这三大黄金家族于襁褓之中 。
郤缺死了之后 , 荀林父接替了中军元帅的位置,荀林父致仕之后,士会又继为执政,估计当时先毂和赵朔都懵了 。然后发生的事情都在晋景公的预料之中 , 先毂首先不服,在邲之战中不服从号令,结果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替罪羊,被晋景公处死 。《左传》记载:晋景公乃命杀先毂,尽灭其家族 。晋人曰:“先毂咎由自取,以致身受刑戮” 。——其实先毂小哥只是个性情中人而已,他非常悲催地被晋景公牵着鼻子走,最后也没人可怜,身败名裂,家族覆灭,还落得个“咎由自取”的评语,真心悲惨 。
然后,晋景公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下宫之难”,族灭赵氏家族 , 郤氏很快被孤立,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也不敢怎么样了 。总之 ,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世人都认为作案凶手是屠岸贾,其实真正的凶手是晋景公 。这让我想起来网上有人说南宋杀岳飞父子的幕后主谋实际上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不过是替皇帝陛下承担了骂名而已 。想想也是,如果不是皇帝授意,秦桧怎么敢动名震天下的大将军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赵氏和先氏的族灭,说明了一个道理 , 那就是做人不能太强硬,要以和为贵 , 赵氏和先氏如果不是因为太嚣张了 , 又怎么会受到君主的猜忌呢?老子他老人家说的“至刚则折,情深不寿”也是可以用在这里的 。
不过这种生死存亡也跟个人的水平有关 , 有句话怎么说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晋景公的水平太高了,尤其是掣肘的水平 。在当时赵氏、先氏、郤氏如此强力的局势下 , 他居然能够重用荀氏、士氏,扳回一局,这种能力是相当可怕的 。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在景公三年才开始这样做,而不是刚即位就进行“大清洗”,说明他的忍耐力也是很强大的,晋景公非常像清朝的康熙大帝 。《逸周书·谥法解》中云:“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晋景公当得起这样的美谥 。
- 法律顾问收费标准 法律顾问收费标准是多少
- 楚怀王熊槐为何是战国最出名的败家子呢?
- 历史上的战国四公子,最后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 什么是武庙十哲?十哲指的是哪些人?
- 败北是什么意思?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
- 刘邦逃跑时丢下自己的孩子 刘邦无情的原因是什么
- 冰箱不制冷是什么问题 冰箱不制冷是什么问题呢
-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如何成为战国名将的?有哪些战绩?
- 越国是如何崛起的?为何到了战国就销声匿迹了?
- 霍去病是霍光的哥哥 霍光能成功和霍去病关系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