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是什么 方舱是什么样子的

战斗警报响起,基地靶标保障大队官兵紧急奔赴战位 。吴永华摄
说起实兵对抗中的“红军”和“蓝军”,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 。但谈论起 “红方”和“蓝方”之外的“绿方”,估计有很多人会感到陌生 。采访人员虽然不是排名次听说“绿方”这个名词,但和“绿方”排名次亲密接触,还是采访生涯的排名次 。
“绿方”虽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业内人士对此并没有一个像“红军”和“蓝军”一样比较清晰的界定;“绿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就目前来说,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编制 。不过,这并不妨碍“绿方”团队在实战化训练中所进行的实践,以及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思考 。
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组建的历史并不长,他们在十多年的组训实践中,不仅担任组织和保障实兵对抗的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绿方”的角色 。他们并没有纠结于“绿方”的 “名分”,更注重于为实兵对抗提供一个尽可能贴近实战的演兵环境 。
站在联合训练基地的导调大厅,透过巨大的显示屏,远在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大洋深处,一艘艘舰艇、一架架战机、一条条潜艇轮番上演的潜舰机海上大战,尽收眼底 。
展开全文
当然,我们从屏幕上看到的并不是海军实兵对抗的全部 。在惊心动魄的对抗中,还有一种我们看不到的但能左右演练对抗进程和胜负的第三方力量——与红蓝双方同场角逐的“绿方” 。
多年来,联合训练基地非常懂得取他人之长为己所用,创建“小核心、大外围”的实兵对抗构建模式 。如果说,在掌握部队实战化训练核心需求的基础上,借力科研院所和院校“思想库”、“智囊团”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合力构建更加贴近实战的现代“蓝军”,积极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服务是开放式思维,那么构建一个贴近现代战争的战场环境,打造一支小规模的“绿方”团队,便是联合训练基地的又一个重要使命 。
设计现代战争
——培塑强健的“大脑”团队
在训练基地办公楼前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七个金色的大字:从这里走向战场 。
谁从这里都可以走向战场,关键是走向战场后能不能打仗?回答是肯定的 。一代代训练基地的官兵,都在为把基地建设成信息化条件下的“准战场”、新型作战力量的“淬火炉”、战斗力提升的“加工厂”、实战化演兵的“大舞台”不懈地努力着 。
模拟和***一个“假想敌”,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但是,要把实兵对抗练到极致,没有一个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就很难使训练达到实战的目的 。也就是说,“淬火炉”能炼出好钢也会淬出废铁,战场环境构设得不对,对抗的次数再多,也不能为赢得未来战争积累胜算 。
基地司令员沈一兵,有一个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基地必须为前来进行实兵对抗的部队,提供一个贴近现代战争的战场环境 。如果在“这里”的战场感知错了,走向实战就要吃败仗 。
在一次实兵对抗的总结讲评会上,担任红方指挥员的某支队领导很是遗憾地说:“到基地参加演习,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短板,了解了‘假想敌’的优长,尝到了信息化条件下先进训练系统的‘甜头’,但还不是很过瘾,主要是缺少对未来战场的感知!”
临时组建一支“蓝军”重要,构建一个贴近实战的环境更重要 。能量机动理论的创始人约翰·伯伊德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了“感知、判断、决策、行动”的基本循环理论(称之为OODA循环) 。任何军事行动中,感知是排名重要的,如果感知错了,后面所有的战斗行动都有可能会误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