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钟爱“道德” , 不仅是个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 更将之上升到了治国高度 , 做人、做事、治国等都要首先“修德” 。
衡量一个人如何 , 首重“德行” , 从德艺双馨、德高望重、厚德载物、以德服人(古人为何不说“以才服人”)等成语可见一斑 。 因此 , 曹操推出“唯才是举” , 在当时属于进步思想 , 将“才”放在了“德”之前 , 却被不少古人批评 。
司马迁更是将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命运挂钩 。 《夏本纪》中说商汤修德、夏桀不修德 , 所以商兴夏亡;《殷本纪》中说文王修德 , 纣王不修德 , 所以周兴商亡......司马迁对王朝兴衰的解读正确与否暂且不论 , 但无疑说明古人将有没有道德与国家兴亡联系了起来 。
除此之外 , 古人对道德重要性的著述汗牛充栋 , 笔者不再一一说明 。
问题在于 , “道德”究竟是什么呢?按照现代名词解释 , “道德是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 , 属于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 然而 , 甲骨文与周代金文中的“道与德”却简洁明了 , 非常清晰地说明了什么叫“道”、什么叫“德”!
本文图片
甲骨文中的“道”
老子眼里的“道” , 已经上升到了哲学范畴 , 代表主宰世间万物的真理 , 或者说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绝对真理 , 但在造字之初 , “道”的本义就是代表道路 。
甲骨文中的“道”(见下图) , 由“行”与“人”组成 , 本义是一个人行走在十字路口 , 前后左右都有路可走 , 即为道路 。 其中 , 甲骨文中的“行”字 , 代表的是“十字”型大路 , 反映出商代对城市道路已经有所规划 。
本文图片
但在周代之后 , “道”字出现了重大变化(图D) , 其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 , “首”代表脑袋 , 意味着思考 , “止”代表行走 , 因此此时的“道”是且思且行 。 后来 , “道”字字形又有一些变化 , 但万变不离其宗 , 依然保留了“道路”的痕迹 。
最终 , “道”由“道路”引申为方法、技艺、规律、道义、思想学说、绝对真理等 。
本文图片
甲骨文中的“德”
甲骨文中的“德”字 , 笔画比今天的要简单很多 , 由“彳”与“直”组成 , 其中“彳”代表行走 , “直”字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 , 代表眼睛要看正 , 因此两者合一的意思是“行得要正 , 看得要直” 。
周朝之后的“德”字 , 起初没有什么变化 , 只是将眼睛表现得更直白一些 , 随后的“德”字下面加了一颗“心” , 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德”标准越来越高 , 于是又加了一条“心正”的标准 , 因此完整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 。
本文图片
“德”字还有一个异体字为“惪” , 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直”是“德”的重要特征 , 于是就在“直”下加了一颗心 , 从而变成了“惪”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 , 内得于己” 。
通过“德”字字形可见 , 古人眼里的“德” , 就是“行正、眼正、心正” , 光明正大 , 不走歪门邪道 。 显然 , 相比今天的抽象化表达 , 古人对“德”的定义更为具体一些 , 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
- 商周|研究商周史学该怎样读文献
- |临摹汉隶《张迁碑》,相同字形怎样写出不同变化来∣其繵縺缵
- |商周时期艺术与文学的认知考古学探索
- 文物|河北衡水市博物馆再添41件文物 可窥见商周至汉青铜器传承变化
- |上承新石器玉器制作的余脉,下启商周玉文化的序幕的二里头玉器!
- 考古|2019年夏商周考古研究综述
- 书信@刘少奇两幅最精彩的题字作品,浓墨重写,字形开阔,个性鲜明
- 字形#书法临摹时把字形写得像就做对了吗?其实这么做才是正确的
- 董仲舒|刘先银经典点说:董仲舒《春秋繁露》《易经》阴阳五行的时空数字形成阴阳图解
- 字形@怀素“无”字,夸张局部动作成为字形变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