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BRM1甲: 22、23玉鸟一对
右BRMI甲: 22长7.3、 宽4.1、厚0.15厘米
左BRM1甲: 23长7.3、宽4.1、厚0.15厘米
两件:玉鸟为成对作品 。 青绿玉质 , 局部受沁白化 , 有朱砂等附着物 。 穿孔为程钻单向打孔而成 。 两件作品不论玉质和尺寸皆相同 , 究其原因 , 可知玉鸟的制作流程是先选取较厚的玉材 , 将单一玉鸟的外形完成后 , 再对剖分割成外形完全一样的一对玉鸟 , 这种制作工序称为“成形对开”法 。 由于BRM1甲: 23只完成外形和穿孔 , 且有明显的片具切割痕迹 , 和BRM1甲: 22结合比较 , 恰可还原完整的制作工序 。 藉由观察两者可知 , 穿孔早于纹饰的制作 , 而且在进行纹饰制作之前 , 器表会先进行初步的平整抛光以利纹饰再制作 。 而由纹饰歧出段接、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特征可知 , 此类纹饰皆以小型砣具琢磨而成 。 本对玉鸟同出土于墓主人右胸 。 相类的玉鸟在扶风北吕墓地M148中也曾发现 。 有关成形对开工序的讨论 , 可参考本书专论 。
四 符号、原始文字与文明起源研究
《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
邵望平 , 《文物》1978年第9期第73~76页《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第237243页齐鲁书社1979年
【|文明起源?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作者认为作为大汶口文化陶文的载体—-陶尊 , 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器物 , 从其出土的墓葬情况看 , 它似乎总与社会上受尊敬者、富人或权贵有不解之缘 。 陶尊并非日常生活用具 , 可能与死者生前的地位有关 , 更可能与祭祀和葬仪有关 , 是一种礼器 。 刻划其上的文字往往与农具或天象有关 。 早在农业产生之初 , 人们为了定季节 , 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天文知识 ,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 , 人们对自然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 因而总是想像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 奉为神灵 , 顶礼膜拜 。 到后来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 , 从事观象授时 , 以利农业生产的发展 , 促使了天文学最早脱离萌芽状态 , 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发展起来 。 据《尚书·尧典》记载 , 帝尧时已经有了专门的天文官负责观象授时 , 羲仲在东方竭夷畼谷之地 , 专司祭祀日出 , 以利农耕 。 山东古为东夷之地 , 发现有关农具、天象文字的地方又在海滨 , 正与《尧典》的记述相合 。 陶文的出现 , 说明当时不仅有了记录天象的社会要求 , 而且已见诸文字 。 说明社会上已经产生了既能祭天、观象又能刻划文字的“知识阶层” 。 大汶口文化的陶文是闪现在我们眼前的远古文明的火花 。 它出现的时间大体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 。
本文图片
《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
李先登 , 《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第75~79页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人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 建国以来发现的早于殷墟甲骨文的资料主要有西安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山东莒县陵阳河等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等遗址以及郑州二里冈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 结合上述资料 , 已有不少的研究文章发表 。 本文作者对仰韶文化陶符与大汶口文化陶符进行分析后认为 , 汉字是由原始社会晚期已普遍存在的抽象的符号与概括式的图形符号这两种符号分化、质变加创新而产生的 。 符号与文字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 符号不是文字 , 符号是文字产生的借鉴资料 , 文字产生后符号仍然存在 。 作者分析了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器上的“刻划文字”后认为 , 其已经不是符号 , 而是真正的文字了 。 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确凿的时代最早的文字 。 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000年 , 属于文献记载的夏代初期 。 这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夏代已经有了文字 。 最后 , 本文结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社会发展情况进--步阐述了文字产生所必备的条件 。 即只有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对文字有迫切需要以及文字产生的条件已经具备之时 , 文字才会产生 ,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
- |西双版纳景洪:端午近,粽香飘,享传统文化,育文明新风
- 考古|1007 期待|端午中华文明探源考古研学游!
- 朱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对当下社会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吗?
- 艺术节|武陵源区军地小学举办“庆六一”校园艺术节 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惠州对“两江一河”不文明垂钓现象开展集中整治
- |《从考古看中国》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读+
- |文明起源?浅议史前聚落的两大防御工程——环壕与城墙
- |三星堆铜人是不是外星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策展人谢丹回答了此问题
- 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很可能是夏王朝的“真正建立者”,而非二里头文明?
- 三星堆|三星堆文明来源其他大陆?这种说法存在两大误区,看看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