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拥抱元宇宙,跨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数字鸿沟】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曾洁 实习生 朱翼帆
点开“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微信小程序 , 近300件全球顶级博物馆馆藏的中国文物珍品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回归 , 《康熙南巡图》第三、四卷跨越地域的数字化“合体” ,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云游体验;走进三星堆博物馆 , 不少观众佩戴上了MR眼镜 , 置身古蜀奇幻场景之中 , 一边观看展览 , 一边古蜀元宇宙电影 。
近年来 , 数字文化传播悄然兴起 , 手机、电脑乃至VR等设备大量进入公众视域 。 如何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行万里长路”“看千年风光”的新鲜体验?如何在屏幕之上沉浸式体验艺术展览和文化空间?答案无疑是当今最火的“元宇宙” 。
当博物馆遇上元宇宙 , 数字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产业?6月8日 , “2022 AI+智媒科技大会”如约而至 , 封面采访人员采访了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 , 畅谈“数字文传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
本文图片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
打造观展的场景感
数字文传的兴起 , 让大众的文化体验方式更加多元化 , 增添了体验层次的丰富性 , 拓宽了展示的细节程度和微观视觉效果 , 从而达到整体和局部相配合的“场景”的独特优势 。 “尤其像5G、VR、区块链等技术运用在数字文传之中 , 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 体验者可以随时随地看展览 , 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 ”李明斌说 。
在他看来 , 数字文传在很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 尤其是让文博、考古工作者如虎添翼 。 博物馆策展人将实体展厅进行数字化采集 , 甚至策划数字展览 , 场景感与线下的展览相媲美 。 而在考古领域 , 数字化技术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展示以比较精准的方式表达出来 , “像前不久我关注到的一个案例 , 就是基于考古新发现 , 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古代人类的迁徙、身份和职业 , 竟然十分精确 。 ”
博物馆试水元宇宙
2022年3月 , 全国60余位博物馆管理者和专家的联名发起《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 , 博物馆与元宇宙能够碰撞出什么火花令人期待 。
元宇宙与博物馆能够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元宇宙和博物馆的贴合性如何?作为倡议发起人之一 , 李明斌对此给予了解答 。
“数字技术的集成和融合 , 已经到了可以构建元宇宙的阶段 , 元宇宙是相对于现实空间的一种3D数字空间 , 它可以对线下的展览进行3D的呈现 。 博物馆与元宇宙的相遇 , 是历史逻辑的再现和延续 , 这种情景不是技术的终结 , 而是技术发展的过渡 , 当然未来可能还有元宇宙的加强版 。 ”
在李明斌看来 , 元宇宙发展的脉络与阶段 , 与博物馆藏品一样 , 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 有不同的传播方式 。 其实对于传播的诉求 , 双方有一个很好的叠加 , 就是对藏品的分析更加科技化、多样化 , 有助于了解更多样的史实和人物细节 。 而细节的阐发与传播 , 是博物馆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
博物馆将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 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场域和平台 , 它与生俱来就拥有一种多元性和包容性 , 这是它形式和内容上的优越性 。 而当其和元宇宙拥抱之后 , 就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它的这种优势 , 显现出科技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 。
线上线下相得益彰
数字文传作为一种技术性优势 , 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李明斌认为 , 不管有多少新技术出来 , 一定要与传统的方式进行融合 , 没有谁主谁辅 , 而是相得益彰 。 元宇宙并非要作为一种压倒性的力量与传统对抗 , “归根到底 , 元宇宙只是技术平台 , 而博物馆要在内容把控上起主导作用” 。
- |古代的“状元”,艺术水平如何?
- |《好听的文物》,会一会博物馆的“老”朋友
-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即将召开
- 钱币|1999年的一百元现在有收藏价值吗?
- 光绪元宝|光绪元宝共有几种?哪种收藏价值高?
- 银币|是古币收藏的人多,还是银币和铜元收藏的人多?
- 北京市|北京密云伟丰垂钓园,居然3000元一个月含三餐免费垂钓,不可思议
- 粤剧艺术博物馆|粤剧报站,全国首条“粤剧文化主题公交”发车!
- 长沙|继续长沙博物馆之旅,长沙地域王陵分布密集,发掘的文物琳琅满目
- 书法|书法博士写了一幅《兰亭序》作品售价4600元,专家:价格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