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止学》:仁者好礼,不欺其心;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止学|《止学》:仁者好礼,不欺其心;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本文图片

“止”字最初有“脚趾”的意思 , 后来人们又因之衍生出其它含义 。 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停止”的意思 。
隋朝时的大儒文中子王道 , 还专门写过一本名叫《止学》的书 , 其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智知止 , 小智惟谋 。 ”——在蝇头小利上的蝇营狗苟只是末流的小智 , 真正有大智慧的是“知止”之人 。
《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为人处世的旷世绝学 , 像鬼谷子一样 , 史书中关于作者王通的记载虽然不多 , 但他门下的弟子却是大名鼎鼎——唐太宗立朝时的一批元勋 , 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 。
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 , 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 , 处处都有“止”的烙印 。
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 , 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 , 终成为一代商界至尊 。
止学|《止学》:仁者好礼,不欺其心;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本文图片

大智知止 , 小智惟谋
《止学》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智知止 , 小智惟谋 。 ”——在蝇头小利上的蝇营狗苟只是末流的小智 , 真正有大智慧者是“知止”之人 。
《道德经》里说:“大成若缺 , 大盈若冲”“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止学也表达了与之相仿的智慧;人生而有欲 , 但贵在“知止” , 即适可而止 。
唯有以“知止”为始 , 才能以“能得”为终 。 利无尽处 , 命有尽时 , 《周易》在“即济”卦之后是“未济” , 也是这个道理 。
止学|《止学》:仁者好礼,不欺其心;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本文图片

“止”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有“停”的意思 , 还有“居 , 在”的意思——人生于世 , 在面对自身与社会关系时 , 首先应该尽力找好自己的位置 ,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大学》里也有“知其所止”的道理 。 “为人君 , 止于仁;为人臣 , 止于敬;为人子 , 止于孝;为人父 , 止于慈;与国人交 , 止于信 。 ”接下来又说 , “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 ”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应该身处哪个位置 , 才能没有迷茫和犹豫 , 而后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规划人生 , 最后获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局 。
这样看来 , “大智知止”说的不仅仅是遇事知足的相反相成之道 , 更是身处迷茫和困境时定心的基石 。 “知止”二字的背后 , 更为深刻的是一种清明心性 , 是一种尊道贵德、惜物爱人的做人标准与追求 。
对名利多一些淡定,对进退多一些坦然 , 在其位而谋其事 , 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
止学|《止学》:仁者好礼,不欺其心;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本文图片

1
智极则愚也 , 圣人不患智寡 , 患德有失焉 。
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 。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 , 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
2
才高非智 , 智者弗显也 。 位尊实危 , 智者不就也 。 大智知止 , 小智惟谋 , 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
才能出众不是智慧 , 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 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 , 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 。 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 , 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 , 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
止学|《止学》:仁者好礼,不欺其心;智者示愚,不显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