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元青花鉴别七大锦囊,读完新手也能秒懂!!!( 三 )


有人认为元代的真品必有火石红 , 还有一些玩了几年古瓷的人认为 , 火石红是时间久了、胎老了才会出的 , 这些都是误区 。
产生火石红的因素有两种:
1.是胎土淘洗不精 , 含铁量较高 。
2.是烧造时垫烧物与器底产生氧化所形成 。 事实上 , 多年观查实践证明 , 元青花的胎底有一半不见火石红 。

四、釉面
元青花的三种釉面:
1、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 , 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 , 用国产青料 。
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 , 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 。
釉面泛灰或泛黄 , 釉层光泽较强 , 或为亚光 , 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 , 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
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 , 莹润透明 , 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 , 釉面不光滑 , 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 。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 , 温润中略显淡蓝 , 除足圈显水绿色外 , 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 , 有时显出乳浊白色 , 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 。
元期青花瓶、罐类 , 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 , 也称釉纹饰 。
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 , 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 , 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
2、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 , 用进口青料 。
釉面白中泛青 , 釉色莹润透亮 , 光洁滋润 , 积釉处显鸭蛋青色 , 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 , 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
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 , 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
3、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 , 釉层乳浊 , 用国产青料 , 多小型器 , 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 , 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 。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等小件器物外 , 底部一般无釉 。 底部露胎的有大小 , 形状不一的釉斑 。
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 。
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 器盖内侧素胎 , 浅土黄色 , 见细微釉斑 。
元青花釉色区分还表现在各个部位 , 如下:
1.元青花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卵白色 , 积釉处呈水绿色 。 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 , 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 , 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 。
2.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 , 底部一般无釉 。 底部露胎的有大小 , 形状不一的釉斑 。 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 。 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 器盖内侧素胎 , 浅土黄色 , 见细微釉斑 。
3.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 , 莹润透亮 , 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 。
4.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 , 抚摸釉面似糯米感 , 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 , 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 , 远看显黄褐色 , 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 。
5.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 , 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 , 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 , 胎色多为偏白 , 微闪青 , 为含青的白釉 , 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

五、用料
元青花瓷器 , 因它的釉料配方有它的时代特点 。 青花彩料有国产的 , 也有异域进口来的 。
国产青花钴矿料的使用主要在元朝初产青花瓷器时 , 有江西本地产的 , 又有广东产 , 后有浙江绍兴 , 金华产的 。 经加工精制后的国产青花钴矿料 , 高温中成色的耐火色阶幅度窄 , 呈色的最佳效果所需的温度难以控制 。 窑温高点或低些 , 青花发色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 正常情况下青花呈色蓝艳中偏灰 。 但在高温窑中 , 除了江西上高(古称瑞州) 的“石子青”易飞散外 , 其他地方国产的青花钴料不易飞散 , 故用中国产的青花钴彩绘瓷器 , 纹饰线条较清晰 , 线条晕散的品种也少 。 国产钴料多用于民窑器及出囗民窑器上 , 但不等于官用窑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