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

《论红楼梦》是何其芳所写一篇研究《红楼梦》的长篇论文 , 全文共十三节 , 写于1956年 。 从查阅资料到动手写作 , 作者用了一年的时间 , 写得相当用心 。
红楼梦|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
本文图片

【红楼梦|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论红楼梦》
该文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红楼梦》的主旨、人物、艺术等重要问题 , 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 。 尽管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 , 但作者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生搬硬套机械唯物论的做法 , 而是从文本出发 , 结合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实际 , 大处着眼 , 小处落笔 , 因而谈得较为深入透彻 ,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品读 , 仍有启发借鉴价值 。
本文重点介绍该文的第八部分 , 专门探讨《红楼梦》的创作手法 。 作者高屋建瓴 , 从整体上对《红楼梦》的创作特点及艺术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 , 其观点和方法对阅读欣赏《红楼梦》颇有帮助 。
众所周知 , 《红楼梦》内容丰富 , 博大精深 , 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 不少读者读过作品之后 , 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和场景印象深刻 , 但对全书的整体认知往往较为模糊 ,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见木不见林 , 因此很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观照和把握 , 本文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 用意即在于此 。
作者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观照《红楼梦》 , 从理论高度阐释了曹雪芹的自传说问题 。 这一问题是由胡适首先提出的 , 他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 , 这实际上是将文学与历史两种不同的文体混淆起来 。 后来俞平伯进行修正 , 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 强调其文学性 , 这一说法被人们普遍接受 。
红楼梦|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
本文图片

何其芳
在作者看来 , 这种创作方式体现的是史诗类小说创作的一个规律 。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素材 , 需要从真实生活中取材 , 但素材不能直接搬进文学作品 , 毕竟不是写回忆录和传记 。
就《红楼梦》的创作而言 , 曹雪芹将自己的家世和生活经历作为素材 , 在实际创作时 , 他势必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 加上合理的想象虚构 , “像这样集中、这样典型、这样完美地描绘出来了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真实的小说 , 不经过很大的虚构是不可能产生的” 。
素材与作品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 是不能等同的 , 《红楼梦》如此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是如此 。
作者同时指出 , 《红楼梦》以曹雪芹本人的家世生平为素材 , 虽然其间经过想象虚构等“创造性的处理” , 但最后呈现的效果则必须是自然的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妙然天成 , 不露痕迹 , 给人一种极其逼真的感觉 , “虽然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人工创造出来的 , 但它们应该像生活和自然界一样天然” 。
红楼梦|苗怀明:重读何其芳《论红楼梦》(红学经典重读之十二)
本文图片

《何其芳全集》
读者之所以将小说与历史混淆起来 , 一方面是因为曹雪芹写得极其自然真实 , 给人一种错觉 , 另一方面则是一些人不了解小说创作的规律 , 混淆了小说与历史的界限 。
这样阐释《红楼梦》的创作问题 , 就比较好地将胡适等人提出的曹雪芹自传说问题从理论层面予以解决 , 很有说服力 , 给人启发良多 。 文学作品应该“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 , 复杂 , 而且天然浑成” , 作者认为“这就是《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一个总的特色 , 也就是它的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