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方法论:观点也是“肉”做的

|网络评论方法论:观点也是“肉”做的
本文图片

编者按: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已于4月28日正式启动 , 现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大赛官网:https://hpzg.rednet.cn/) 。 现在作品征集期内 , 策划“网络评论方法论”专题 , 将通过对判断选题价值、确定文章立意、形成有效论证、找到关键论据等基本写作环节的常识性探讨 , 为广大网络评论写作者拓展思路而抛砖引玉 , 仅供参考 。
本文关键词:语言艺术
□王涵(红星新闻评论主编)
文字是肉做的 , 这是董桥一本小册子的名字 , 他说“人心是肉做的 , 我相信文字也是” 。 在观点的构建与论述中 , 如何至真至纯 , 拣择那些“尖锐而不凉薄”“入世而不低俗”的文字来“说服”大众?
新闻报道要打动人 , 需要优美凝练的语言 , 评论文章要说服人 , 并无二致 。 在传统的新闻评论中 , 事实、分析、观点、说理、推导、逻辑是一门技术 , 将这一过程以新鲜有料的故事、优美平易的语言进行呈现 , 却是一门艺术 。
20年前的一篇中国新闻奖作品《微笑 , 并保持微笑》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 这篇写在非典肆虐时期的评论 , 作者以四个英语单词(smile and retain smile)对SARS 的全新诠释 , 传递迎战非典的乐观与战胜非典的信心 。 一个“梗” , 小喻大 , 近喻远 , 实喻虚 , 把抽象的道理、空洞的口号具像化 , 娓娓道来而充满感染力 , 远远超出单纯说理的效果 。
我所在的红星评论 , 从品牌创立之初 , 就把“观点有趣 行文至软 理性有力”作为座右铭 , 无论时评还是政论 , 都追求想人事、说人话 , 有同理心、有代入感 。
比如 , 以城市中心工作为主题撰写的《成都 , 世人皆羡你多变 我独钟意你未变》 , 就是一篇典型的“别样政论” 。 在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 , 如何凝聚人心?用政治话语讲 , 是直面新需求、问脉老问题 , 沿着城市发展规律矫正城市发展路径 , 去撬动城市千年空间格局 , 去重塑城市产业经济地理格局 。 稿件没有单向输出 , 而将自己放置于普通市民的视角中 , 体会变与不变 , 把“不变的城市精神、文化特质”和“变化的城市能级、格局路径”作为题眼 , 一读惊艳 , 二刷很惊艳 。
又比如 , 作为2022年新年献词的《小小的你我 , 撑起大时代苍穹》 , 先描述“俞敏洪们集体转向 , 宣告了教育资本时代的结束;黄铮们退居二线 , 反垄风暴呼啸而来;薇娅们偷漏税案被查 , 预演二次分配对社会公平的调节;‘毒贩妈妈’李芳被法内开恩 , 那场灵魂砍价的拉锯战中 , 一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让所有人动容” , 再写到“人最渺小的愿望 , 是活着;人最无畏的勇气 , 也是活着 , 安全而幸福地活着 。 俯视过往的2021 , 我们彻悟到 , 大时代苍穹之下 , 是由无数个鲜活的小我撑起来的” 。 这种情感的共鸣 , 不仅只是一种感受的力量 , 更能成为一种动力 , 以情的感化 , 达到“于迷雾中洞察 , 于低迷时激昂 , 于无声处振臂”的力量 。
还有近期的一篇《7个热搜之后 , 我们拿什么送给节日里的孩子?》 , 当我们对问题插画频出的事实无言以对 , 对不断冲上热搜的公众关切如坐针毡时 , 留在笔下说理的不过是几件小事:被称作“百年语文第一书”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如何令胡适、丰子恺、梁漱溟等名家大师言说“那是我幼年最得益的时期”?叶圣陶先生在编写新中国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时 , 又是如何精修细审、精益求精的?——文笔浅浅 , 道理已跃然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