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

铜爵是殷墟时期最常见的青铜礼器之一 , 在墓葬中与铜觚配套使用 , 铜觚、爵套数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墓主人身份的高低 。 许多学者已对铜爵本体做了深入研究 , 如杜金鹏对铜爵的种类与型式、分期与演变、起源与消亡等做了系统分析 , 岳洪彬对殷墟出土的231件铜爵的型式、分期、演变、纹饰、铭文、组合等做了专门研究 。
不过 , 由于铜爵铸造方面的发掘资料较少 , 前人的研究多是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商周铜爵的形制、纹饰和演变进行分析探讨 , 在铜爵铸造技术和工艺方面研究较少 。 陈志达依据苗圃北地出土的爵范 , 对铜爵的用范块数进行了初步判断 , 难波纯子对铜爵三足的分范方式进行了复原研究 。 李济、万家保依据1949年前殷墟出土的42件铜爵和小屯出土的63块爵范 , 对铜爵的铸造程序做出了不少推论 。 楚小龙从技术演进的视角 , 对二里头至西周的铜爵做了较深入的考察 。 然而由于早年殷墟出土的爵范相对较少 , 故以上学者对铜爵铸造技术的研究不甚全面 , 甚至有些观点还存在偏颇 , 有待修正 。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依据1949年后殷墟出土的部分铜爵以及殷墟铸铜遗址(尤以孝民屯铸铜遗址材料丰富)出土的大量爵范和爵芯等实物资料提供的铸造信息 , 较为全面地考察殷墟铜爵的铸造工艺 , 以期对前人的研究做一些修正和补充 。
一 铜爵的基本特征
为下文讨论铜爵的铸造工艺时行文方便 , 我们先对铜爵的分类和基本特征做一简单概述 。
铜爵的种类有卵底爵、平底爵、方爵等 , 其中卵底爵最多 , 平底爵较少 , 方爵更少 。 铜爵的基本特征为:前流 , 后尾 , 右鋬 , 有的鋬上设兽头 , 口沿上近流处立两柱帽 , 深腹 , 卵底或平底 , 三足或四足 。
三足卵底爵最多 , 占90%以上 。 其三足非均匀分布于底部 , 而是鋬下设一足 , 另两足则设在流、尾正下方偏左的位置 , 与鋬下足形成等腰三角形 。 为使爵放置更平稳 , 鋬下足外撇程度较另两足更甚 。 鋬下足的两侧面宽度相同 , 而另两足的两侧面宽度不同 , 向着鋬的侧面明显窄于另一侧面 。 如铜爵1989ALNM209∶2 , 鋬下足两侧面的宽度相同 , 最宽处均为1.6厘米 , 另两足面向鋬的侧面最宽处的宽度比另一侧面最宽处的宽度少0.5厘米(图一) 。 有的兽面纹爵三足的侧面呈凹槽形 , 大部分凹槽为铜质 , 如“狗宁”兽面纹爵(2005AFDM4∶8) , 三足的侧面均为铜质凹槽(图二);少数凹槽内为陶质 , 如“”兽面纹爵(1975AGM692∶10) , 三足侧面凹槽内暴露出了范土(图三) 。
殷墟|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
本文图片

铜爵腹部纹饰以兽面纹最多 , 弦纹次之 , 另有少量夔龙纹和素面 。 兽面纹爵以流尾为中线饰两组兽面纹 , 口沿下多饰三角纹 , 内多填蝉纹 , 流、尾下部多饰蕉叶纹 。 殷墟四期偏晚出现了双排兽面纹爵 , 如殷墟四期晚段的庚豕爵(1982AXTM1∶23) , 上、下腹均饰两组兽面纹(图四) 。
殷墟|殷墟铜爵铸造工艺研究
本文图片

铜爵上的铭文多位于鋬内侧“平视而不见”的腹壁上 , 多为1~3字族徽或人名 。 如亚长爵(2001HDM54∶165) , 鋬遗失 , 鋬内腹壁上铸有铭文“亚长”2字(图五) 。 殷墟晚期出现了为数不多的较长篇的记事性铭文爵 , 铭文位于爵尾内壁上 。 如殷墟四期晚段的亚鱼爵(1984AGM1713∶50) , 尾内壁铸有记事性铭文“辛卯王易鱼贝用作父丁彝”两行12字(图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