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德|荷兰汉学家伊维德:让中国俗文学在西方汉学界C位出道( 三 )


在受邀为《剑桥中国文学史》撰稿时 , 我很欣慰自己有机会撰写关于说唱文学和韵文叙事的那一章 。 然而 , 当我在哈佛大学想给本科生讲这个题目时 , 由于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译文 , 我才发现只有很少的明清说唱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文 。 因此 , 我开始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翻译这方面的材料 。 开始做之后 , 其文类和主题的多样性、以及对每一个故事的多种处理手法 , 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是只有一个孟姜女的故事 , 而是有几十个孟姜女的故事 , 甚至可能有几百个!其他著名的传说也是如此 , 比如《白蛇传》或《梁山伯与祝英台》 。 每种文类都有自己的故事版本 , 取决于创作的时间和地点 , 作者的才华、文类的要求以及每种文类的特定受众 。 许多学者倾向于把这些差异看成“大同小异” , 但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我着迷于这些“小异” 。 当我们把戏剧改编也考虑进来 , 这些差异就变得更加迷人了 。 戏剧要求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 因此在许多地方说唱文学作品中 ,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并没有以化蝶为结尾 , 而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让二人还阳 , 所以“呆子”梁山伯能变成有男子气概的英雄 , 而敢于冲破枷锁的祝英台则能表现出她的妇德 。
不过有一个区别:在戏剧方面 , 我感兴趣的是同一出戏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 而在说唱文学方面 , 我感兴趣的则是同一故事题材的不同改编之间的差异(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没比较过有关同一主题的不同剧本) 。
注重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女性诗歌
南都:您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颇有关注 , 除了与管佩达教授合作的《彤管:中国帝制时代的女性文学》外 , 还与方秀洁共同编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汇刊》 , 请结合著作谈谈您对女性文学研究的看法?
伊维德: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而伟大的传统 , 但大多是少数精英男人为其他少数精英男人所写的文学 , 写的也是精英男人的活动 。 因此 , 尽管文学作品的规模很大、质量很高 , 但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 反映的都只是极少数中国人的情感和愿望 。 如果我们对社会中其他群体的情感和愿望也感兴趣 , 那么女性当然应该是首先加以考虑的群体 。 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的文学理论中出现过许多种“主义” , 我认为女性主义是其中影响最大、最持久的一种 。 假如我更早些移居美国 , 并且在那里展开我的学术生涯 , 那么我很可能不敢涉足中国前现代女性文学领域 。 因为 , 在北美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这个领域已经吸引了许多非常有能力的女性学者 。 而在荷兰 , 研究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专家其实很少 , 所以我觉得自己可以用荷兰语写一本关于中国女作家生活的书 , 配上大量她们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的译文 。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专门讲述了秋瑾这个人物 , 她的悲剧命运也赋予本书书名:《断头的女性主义者》(De onthoofde feministe) 。 当我来到哈佛以后 , 有人建议我把它译成英文出版 。 因为想让本书覆盖内容更完整 , 我联系了管佩达教授 , 因为她是佛教女诗人研究的权威 。 我们合作的成果就是《彤管》 。 后来 , 在美国 , 我还出版了《满族女性诗歌两百年》 , 从19位作者的创作中挑选了丰富的作品 , 并附有每位作者现存传记资料的完整译文 。 我也被选为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选的编者 , 并且执笔关于英文世界对中国女作家的学术研究概况 。 但编选工作应首先归功于方秀洁 , 因为她为麦吉尔-哈佛明清女性写作数据库做了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 , 她在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 也为该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