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空间的构建

批评空间从来都是知识分子们关心的话题 , 构建一定的批评空间有利于监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国家的建构 。 于是 , 批评空间的构建就显得非常必要 , 也是社会制度进步的一种表现 。
|批评空间的构建
本文图片

“五四”以前 , 知识分子们救亡图存 , 奔走相告 , 大多具备旧学的底子 。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 , 在和列强的战争中割地赔款 , 促使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 但前提仍然是承认晚清政府的存在 。 批评空间仅限于救国 , 却不知道所救的是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 。 当时的批评空间并不大 , 大多都是一些留洋的知识分子 , 看到了异域的文明 , 感觉和国内的文明相差太远 , 就要想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 , 要学推动“明治维新”的知识分子 , 通过改革让国家强大起来 。 不过 , 清政府日薄西山 , 留给这些知识分子的批评空间已经不大了 。 或许 , 这些旧学根底很深的知识分子从小就接受了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 不会有什么反抗的心思 。 于是 , 批评空间也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
“五四”以后 , 中国并没有完全走入后现代 , 只是批评的空气自由多了 。 虽然有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 有书报审查制度 , 但对于一些知识分子来说 , 言论自由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开始写文章 , 要“医治”这个社会 。 甚至陈独秀和李大钊还经常组织工人运动 , 形成传播马克思主义“南陈北李”的局面 。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民主政府 , 虽然有言论审查、书报审查 , 但对于知识分子的批评空间还是很尊重的 。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 , 经常和几个人一起写杂文批评政府 。 政府方面给了他们一笔“慰问金” , 其实就是“封口费” 。 他们几个拿了钱 , 就应该偃旗息鼓 , 但是他们一商量 , 还是认为应该继续批评政府 , 不然就对不住那笔“慰问金” 。 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要发现真理 , 监督政府的构建 , 同时还要秉持公平公正的社会良心 。 但是 , “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没有形成新的“批评空间” , 鲁迅用“游戏文章”的形式讽刺国民党的新闻“自由” , “为自己开创了一点自由的空间” , 但他并不珍惜 , 也不在意报纸本身的社会文化功用和价值 , 而且对于言论自由这个问题 , 他认为根本不存在 。 也就是说 , 鲁迅在杂文中所表现的是“两极化的心态”————把光明与黑暗划为两界做强烈的对比 , 把好人与坏人、左翼与右翼截然分开 , 把语言不作为“中介”性的媒体而作为政治宣传或个人攻击的武器和工具 , 逐渐导致政治上的偏激化 。 李欧梵认为 ,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当时的“言论尺度的严紧有关” 。 但重要的是他没有将如何“说法” , 如何“说开去”论述清楚 , “没有建立一个新的公共论证的模式” , 他的“《伪自由书》对‘批评空间’没有太大的贡献 。 ”
|批评空间的构建
本文图片

“五四”以来的“宏伟话语”不太讲究文体风格 , 因而难以形成一个“批评的空间” , 而只有在这样的“批评空间”里 , 作者与作者之间 , 与读者之间能够做理性的沟通 , 才是建立“公民社会所需求的必要条件” 。 可以说 , 建国以后 , 批评空间似乎缩小了 , 而经历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之后 , 知识分子们似乎都禁了口 , 不再发表什么自己的见解 , 就连郭沫若那么大的文豪也只会写一些标语口号之类的东西 , 别的知识分子又能提出什么合理化的见解呢?拨乱反正之后 , 人们开始寻求自由表达的空间 , 而政策方面也给了人们很多批评的空间 。 文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 知识分子的春天终于来到了 。 文学方面不但产生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 而且还产生了先锋派文学、寻根文学等派别 , 思想表达更为自由 , 也更符合时代的脉搏 。 不过 , 随着下岗与下海 , 人们看到了城市化进程 , 也知道钱财和权力的重要性 , 不但要追求钱和权 , 而且还要对那些权贵们实行监督、批评 。 经历了一定的事件之后 , 知识分子们突然认识到 , 监督和批评基本上没用 , 权贵们也不接受监督和批评 , 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 而所谓批评空间的构建基本上都是镜花水月 , 不切实际的 。 有时候 , 批评者还会被扣上一些“莫须有”的帽子 , 甚至一些无知的网民开始围攻批评者 , 往他们身上“泼脏水” , 可怕的是无知的网民反而成了被鼓励的对象 , 成了代表一定思想倾向的群体 。 如此一来 , 敢于发声的知识分子也就只能沉默寡言了 , 甚至根本不会提什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