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波澜壮阔的庙底沟艺术大潮】【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_媒体互连】
本文图片
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盆 资料图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南岸 。 1963年6月 , 该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 ,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庙底沟遗址内涵分二期 。 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 , 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为旗帜 , 开启了华夏民族浩荡洪流的先河 , 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潮 。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 , 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 , 用考古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这样评价庙底沟遗址: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 , 以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为耀眼的“恒星” 。
庙底沟时期文化彩陶更为发达成熟 , 为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 。 庙底沟文化彩陶增加了红黑兼施和白衣彩陶等复彩 , 纹饰更加亮丽 。 彩绘常见于曲腹盆、钵和泥质罐 , 一般不见内彩 。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几何纹以圆点、曲线和弧边三角为主要元素 , 改变了半坡文化彩陶简洁的风格 , 图案变得复杂 。 有一种“阴阳纹”最具特色 , 阳纹涂彩 , 阴纹是底色 , 体现了强烈的图案效果 , 都能显示完整的花纹图案 。 几何纹彩陶主要表现为花卉图案形式 , 它被视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一个显著特征 。
庙底沟文化象形题材的彩陶主要有鸟、蟾蜍和蜥蜴等 , 鸟纹占象形纹饰中的绝大多数 , 既有侧视的也有正视的形象 。 鸟纹也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简化的发展过程 , 一部分鸟纹逐渐演变成一些曲线并融会到流畅的几何纹饰中 。 蟾蜍和蜥蜴一般都作俯视形象 , 蟾蜍与半坡文化的区别不大 , 背部密布圆点 。
从庙底沟遗址出土的数量众多、绚丽多姿的彩陶和一些精致的手工艺品中 , 可以看出当时人们高超的手工技术和充满浪漫色彩的丰富的想象力 。 庙底沟遗址的花卉图案影响范围极广 , 可谓遍及大半个中国 。 根据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苏秉琦的研究 , 这些花卉主要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 , 与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时期鱼纹、几何纹为特点的图案不同 , 庙底沟类型遗址中出土的众多的彩陶图案中 , 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变体花瓣纹 。 从这点就可以说明 , 当时的人们是崇拜花的 , 花是当时部落的图腾 , 所以就把花的形状画在陶器上 , 以便使他们的后人识别 , 用以施福和保护自己的后代 。 “华”字在古代就有花朵的意思 , 因此 , 以“华”为族名 , “华夏”与“中华”名称里“华”字的源头 , 从庙底沟文化便可揭开这一谜底 。
有专家认为 , 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力主要来之于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 , 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壮阔的艺术大潮 。 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 , 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大 , 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 , 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李新伟认为:“把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各类纹饰分布范围叠加起来 , 就获得了一张庙底沟文化彩陶播散的整体区域图 , 这张分布图覆盖的范围 , 向东临近海滨 , 往南越过了长江 , 向西到达青海东部 , 往北则抵达塞北 , 庙底沟文化彩陶如浪潮般播散 , 彩陶所携带和包纳的文化传统 , 也将这广大区域内居民的精神聚集到了一起 。 这个范围内的人们统一了自己的信仰与信仰方式 , 为历史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 庙底沟文化时期 , 也许正经历着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 探索中华文明之源 , 最直接的起点 , 就是庙底沟文化 。 ”
- 父爱|【诵读萧县】读懂那份父爱如山
- 翡翠|和田玉籽料福寿雕件
- 高考志愿|建造师的考前职业规划
- 王者荣耀|职场,王者带着佩奇混,自找苦吃
- |白素贞飞行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一只手往前伸?原来是这样~
- |什么是包浆?包浆和抛光有什么区别?
- 求职|求职者面对背调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铜吴堡美文】郭娇娜:走在石城路上
- |什么是人生感悟?
- 生肖|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