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当芊芊藤条遇上苏州民间传统藤编手艺,用天然质朴传承手作之美

千转百折间 , 独一无二的纹路肌理缠绕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 , 当芊芊“藤条”遇上民间传统的藤编手艺 , 它不会说话 , 却用天然与质朴传承着难得的手作之美 。
据悉 , 早在明、清时期 , 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藤器编制就驰名海内外 。 主要产品有藤椅、藤床、藤榻、藤轿、藤箱、藤包、藤坐车、藤沙发、藤茶几、藤凉枕、藤帽等 。 据《香山小志》载:“香山梓人、圬者居十之五六 。 又有雕工 , 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 , 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 , 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 , 精巧有致 , 雅俗称赏 。 织工居十之三 , 所产花素摹本缎及家用丝绸 。 藤工不及十之一 , 制藤枕、藤榻、藤椅等器 。 ”
【苏州|当芊芊藤条遇上苏州民间传统藤编手艺,用天然质朴传承手作之美】香山不产藤 , 那么香山的藤器行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据说 , 在清道光年间 , 太湖里发大水 , 把外塘村的田全部淹光了 , 到秋天颗粒无收 。 原来有点家底的人家 , 勉强可以半饥半饱度日 。 有点门路的人家到有铜钿的亲眷家里去做工 , 弄碗饭吃吃 。
苏州|当芊芊藤条遇上苏州民间传统藤编手艺,用天然质朴传承手作之美
本文图片

当时有个姓沈名叫林根的人 , 只有十四岁 , 没爷没娘 , 没亲没眷 。 生活没有着落 , 在乡下混不下去 , 心想与其饿死在家里 , 不如出去闯闯 , 或许有条出路 。 于是他先流浪到苏州 , 又流浪到上海 。 他虽穷得叮当响 , 但是他一不偷二不抢 , 靠帮过路客背背东西 , 赚一点小费 , 买点大饼油条度日 。
有一天沈林根在苏州河边上拾到一只金戒指 , 假如把它卖了 , 简直是雪中送炭 , 他需要得不得了 , 但是 , 良心告诉他 , 这不是自己劳动所得 , 不应占为己有 。 于是他坐在原地等待失主 , 等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 , 一边哭一边低着头在地上寻呀寻的 , 沈林根心想姑娘一定是金戒指的失主 , 就叫住姑娘问:“你丢了啥东西?”
姑娘说:“金戒指 。 ”
沈林根问:“什么样的金戒指?”
姑娘说:“有一个‘秀’字的戒指 。 ”
沈林根从口袋里拿出金戒指给姑娘看:“是这个吗?”
姑娘惊喜地说:“真是 , 真是!
沈林根将金戒指还给了姑娘 , 并知道这个姑娘叫秀珍 , 是上海丁万春藤器店里丁师傅的女儿 , 丁秀珍也知道了这个拾金不昧的人叫沈林根 , 是个流浪儿 。 她将沈林根带到家里见了丁师傅 , 丁师傅见沈林根人品好 , 身体又健壮 , 就主动收留他做徒弟 。 沈林根就此开始了学做藤器的生涯 。
眼睛一眨 , 沈林根在丁万春藤器店学三年帮三年 , 六年过去了 。 二十岁那年 , 结了婚 , 因丁万春藤器店老板将店搬回广东老家 , 沈林根就带着老婆回到香山外塘 。 沈林根原来有一亩多土地 , 紧靠太湖 , 因被太湖浪头冲刷 , 只剩几分田了 。 他将长期空关的两间房子修好之后 , 靠做藤器生活过日子 。 他做的牛角椅特别漂亮牢固 , 不愁卖不出去 , 只愁来不及做 。 他开始招徒弟 , 虽然只管饭没工钱 , 但是要来学这门手艺的人非常多 。 沈林根把村里村外最穷的男女青年收下来 , 一共五十三个 。 沈林根管教手艺 , 老婆张根娣管徒弟吃饭 , 三年以后 , 藤器就成了外塘村主打行业 。
有一次 , 沈林根亲手制作的一对高品牛角椅被苏州知府进贡到皇宫里 , 道光皇帝对牛角椅赞不绝口 , 苏州知府也觉得脸上有光 。 从此以后 , 再也没有地方官员敢在进口藤条上设卡作梗 , 没有人刁难 , 藤器原料就供应充足了 , 藤器产品就自然而然多起来 。 为了扩大销路 , 外塘人走出香山 , 先后到苏州、上海、杭州、无锡等地开藤器店 。 香山“一根藤”便出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