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会宁作家散文集《摇曳的灯火》正式出版发行( 三 )


是的 , 那些原本让人生厌生烦的光山秃岭 , 经旭明一捯饬 , 变得亲切了 , 变成了乡愁 。
也就是在乡愁笔会征文中 , 旭明写了散文《摇曳的灯火情结》 , 出乎意料的是这般年纪 , 就已经乡愁“泛滥”了 。 按我的推断 , 他“沦陷”于文学是迟早的事 。 但应先扮演一番端着单反 , 春光满面 , 追逐四野的 “小潮男” 。 可他从那道湾里出发 , 乡愁也“早熟”了 , 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 他从摄影“摇曳”到文学 。
旭明投给乡愁笔会的散文 , 在网络投票 , 评委初推时人气指数很高 , 遗憾的是组委会规定 , 凡组织参与者一律不得入围 。 忍痛割爱之后 , 他与我只是会心一笑 , 照例是猛喝酒 , 猛抽烟 , 抢饭吃 , 照例散发着那道湾里的敦厚、善良、谦卑的泥土味儿 。
今年兰州的夏天罕见地热 , 我们领着孙子在会宁呆了四十多天 。 有一天 , 旭明给我抱来他的一摞书稿 , 还说要我作序 。 我虽表面淡定 , 但心里很是惊诧 。 平时也知道他不时有作品发表 , 没料到这么快就出书了 。 那种非要我作序不可的神情 , 中肯中夹杂着 “要挟” , 请求中又显出俏皮 。 不容推辞 , 不容 “应付” 。 这么突兀 , 这么不声不响 , 也只有他能做出来 。 就像他抢镜头时爬沟过坎之后 , 便屏气凝神 , 关键时刻一“咔嚓” 。 不过这次是换了“神器” , 把书稿一股脑儿撂给我 , 看我如何去“咔嚓” 。 面对他的憨态 , 我只有苦笑 。
细细读来 , 旭明的文笔朴素 , 真切 , 细腻 , 深沉 。 游走在故乡的那道湾里 , 听不到喧嚣和浮躁 , 没有过多的华丽与铺排 , 散发着脱俗的烟火与芬芳 。 他的有些描写 , 让人感觉到那种在回眸与不舍中的沉吟与叹惋 , 那种“逃离”中的歉疚与纠结 。 他依恋那道湾 , 又要走出那道湾 , 他要与故乡道别 , 他要与时代同行 , 他要奔向他心目中的远方 。
故乡 , 是每个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 旭明的那道湾 , 就是他独有的精神栖息地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富矿 。 他善于观察 , 擅抓细节 , 随心所欲地驾驭着文字 。 总是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 , 无论是描人绘景 , 还是言情表意 , 三勾两画就把那道湾里的人和事呈现得栩栩如生 。
摇曳的“灯火”很灵动 , 虽似豆点般大 , 但点亮了旭明的人生梦想 , 点亮了他从那道湾出发之后跋山涉水的风雨人生路 。
旭明的作品有明显的“胎记” , 他应该把这种“胎记”置于更宏大的抒写背景和更饱满的时代脉搏中 , 让自己的乡土气息穿越在更厚重、更辽远的艺术乾坤中 。 我们常说文人是社会的良心 , 文人的灵魂应该是苏醒的 , 有光亮的 。 由此说开去 , 旭明应该以“灯火”为“小切口” , 进一步着墨于那道湾里生产力的状况 , 生产关系的演化 , 以及土地的垦与弃、村落的兴与废等等 。 当然不是说要刻意地图解那里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 。 尽管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 , 但有些文字表达还得观照书写纹理 。 方言俚语的味儿很劲道 , 但个别太“土”的品起来让人一时半会儿有“瞬间致盲”的感觉 。 庆国在文学理论上造诣颇深 , 他从五个方面给旭明指出了一条方向性的路 , 这才是管用的 。 但愿他据此由一个摄影的“腕儿” , 摇曳成一个文学的“腕儿” 。
回想起来 , 我与旭明相识才三四年 , 但好像神交了三四十年的样子 。 有道是灯火摇曳的地方有光亮 , 乡愁的路上不寂寞 。 旭明是有追求的人 , 他姓马 , 似乎属“牛” , 凡事都那么执著 。 他的那道湾 , 我只是随着他的镜头与文字去过 。 我的“人字湾” , 他已去过十多次 , 总觉得欠他一个人情 。 这几年在“乡愁”的路上 , 他为我们吃了不少苦 , 跑了不少路 , 奉献了不少才情 , 出于感激 , 我才写下了这段文字 , 权且为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