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加布里尔|《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关于“我为何物”的思辨之旅( 三 )


为了实现目标导向的、有意义的利己主义 , 我们必须将他人的立场考虑进来 , 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人的动机 , 或者无法让他人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 没有这种去自我中心的做法 , 就不会有利己主义 。 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因而也基于这一点 。 正因为利己主义 , 利他主义才有了可能 。 无论人们喜不喜欢 , 他人都是有意识的 , 并且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 因此从根本上讲 , 他人理应获得伦理上的尊重 。 利己主义者尽管承认这一点 , 却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行动 , 不会在自己的行动计划中顾及他人的利益 , 而是尽可能地去利用他人 。 当然 , 我们也不应该由此得出结论 , 认为我们只有像特蕾莎修女那样 , 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才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 利己主义本身并不是恶 , 利他主义本身也非善 。 它们是道德行为的两面 , 相互制约 。 如果我们谴责某人是个利己主义者 , 我们真正的意思应该是 , 那个人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没能做到平衡 , 比如 , 假装服务于他人的利益 , 但其实在偷偷满足自己的利益 。 然而 , 这里的问题涉及欺骗的意图 , 而不是利己主义 。 既然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次 , 我们就有权利和义务过我们想要的生活 。 我们有利己的权利 , 但这种权利并不等同于自私的精神态度 。
因此 , 简单否认他人的意识在伦理上很容易做到 , 在实际生活中却是行不通的 。 如果否认他人的意识(包括否认动物的意识) , 人们就不能意识到 , 他人是活生生的 , 会感受到痛苦 , 会受苦于人类对彼此犯下的暴行和不公不义丘奇兰德对自己的理论过于自信 , 以致忽略了这一矛盾 。 它采取了一些温和的观点 , 比如 , 家庭生活和玩独木舟是很重要的;人们仍然喜欢走进大自然 , 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博物馆;人们对加拿大土著的生活感到极为惊叹;等等 。 无论人们是否赞同诸如此类的观点 , 人类社会仍然是由语言编码的命题态度所建构的 。 这些命题态度并非前技术时代的遗迹 , 它们不会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而改变 。 医疗和技术上的进步不可能让人类摆脱“民间心理学” , 更不要说摆脱命题态度了 。 更重要的是 , 伦理要求我们不要妄图摆脱伦理对人类能动性的制约 , 相反 , 我们应该以合乎伦理的方式行事 。
【马库斯·加布里尔|《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关于“我为何物”的思辨之旅】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是相互关联的 。 没有主观视角 , 我们就不可能有任何信念或者信念网络 , 而这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有所不同的原因所在 , 它使得每个人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脱离自己的视角 , 想象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 。 我们总是在这样做 , 这是我们能过上道德生活的前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