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情感”做社会学研究( 三 )


在最近一篇为纪念北大社会学系恢复重建四十周年所作的文章中 , 人类学家项飙坦言自己越来越意识到 , 个体心态和情绪之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 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项飙说 , “越来越多的读者 , 特别是年轻人 , 提出社会学科应该帮助人‘安身立命’ 。 这不仅发生在中国 , 也是个全球现象 。 这是大众在新条件下对社科研究真实、迫切的要求 , 研究者必须全身心面对 。 ”基于此 , 他提出了一种“常识社会学/人类学” , 倡导将常识作为对话对象 , 关注人的体验 , 重视纠结 。 而对于常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 显然无法做到不带价值判断 , 因为研究对象来源于现实 , 研究结果也必将要回到现实中 , 所以必须把实证研究与价值关怀结合起来 。 总言之 , 社会学研究可以带着“情感” , 也只有在这种带着情感的因为在这种带着情感的“介入式研究”中 , 不仅研究者可以看到自己研究者可以看到自己 , 读者也能读到自己 。 这样的研究或许才是真正的“客观”研究 。
参考文献: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
项飙:《世界很复杂 , 关键是你怎么看》 , 载微信公众号“北大社会学” , 2022-06-10 。
周飞舟:《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转向》 , 《社会》2017年第2期 。
周飞舟:《将心比心:论中国社会学的田野调查》 ,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 。
杨善华 , 孙飞宇:《“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 《社会》2015年第1期 。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 狄玉明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9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