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知事尽干糊涂事……一张公署布告背后的金融趣话

文│刘磊
一纸早已泛黄的公署布告 , 一个有些搞笑的县长签名 , 一份疑窦丛生的摹印标贴 , 一段没有答案的金融往事 , 也许历史本身就是个精于挑选角色的导演 , 一个浑身有戏的演员 ,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制造点小小的传奇 ,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演员 , 姓牛 。
|牛知事尽干糊涂事……一张公署布告背后的金融趣话
本文图片

评剧名篇——《杨三姐告状》
民国七年 , 老牛判错案子丢了官 , 但是他没慌 , 因为他认识一个人 。
老牛原名牛宝善 , 又名牛楚贤 , 光绪年间出生在河北省南部的枣强县 , 他认识的那个人也是枣强县人 , 名叫李景林 , 比老牛略小几岁 。 当牛、李二人呱呱坠地的时候 , 放眼华夏大地 , 还没有自己铸造的银元和铜元 , 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 , 总体上还遵循着“大数用银(银锭)、小数用钱(铜钱)”的祖宗成法 , 因此两位虽然都是少年聪颖的主儿 , 但对处理“大洋”和“铜板儿”的关系 , 还真是无从学起 。 老牛家境富裕 , 加之本人勤奋好学 , 很快就从枣强县城的高等小学堂升入枣强书院学习 , 之后又东渡扶桑 , 攻读高等师范 , 学成归来后成为了一名待业的“海龟” 。 李景林的求学之路却始终与“武”字息息相关 , 少年拜师学艺成为武林中人 , 身手了得 , 后又考入著名的四大军校之一、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深造 。 民国初 , 李景林被奉系首脑张作霖的亲家鲍贵卿招为手下军官 , 民国六年正式加入奉系 , 并于次年被授予援陕奉军司令部参议一职 。 有职有权的李景林决定 , 拉在家待业的同乡老牛一把 。
此时的国内货币流通面貌已然大变 , 在晚清名臣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推动下 , 依靠外国的机器设备自铸货币 , 早已成为所有当政者的共识 , “龙洋”、“袁大头”以及数以亿计的各种铜元等本土货币 , 不仅将牛、李小时候常见的银锭和铜钱赶下了历史舞台 , 更与西方国家发行的“鹰洋”、“站洋”等成鼎足之势 。 在李景林的极力推荐和老牛的银弹攻势下 , 河北唐山附近滦县“帮审”的乌纱帽落在了老牛的头上 。 事实证明 , 老牛“钱”进的方向是正确的 , 但结局并不美好 。 所谓“帮审” , 皆因民国初年过去的县太爷变成了县知事(即今天的县长) , 同时兼县检察院检察长一职 , 为了给县知事分担相应的法律工作 , 特别增设了帮审员一名 , 大致相当于今天县检察院的副检察长 。 但是由于当时滦县无人“知事” , 所以老牛的这个“帮审”基本上算是主持工作的代县长 。 老牛开心了没几天 , 来了个女人告状 , 这个女人叫杨三姐(本名杨国华 , 又称杨三娥) 。 后面的故事 , 在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评剧艺术的开创者成兆才先生编写的评剧名篇——《杨三姐告状》中都有精彩的演绎 , 只不过剧中老牛的名字成了“牛成” 。 “牛成”在剧中贪赃枉法、欺压良善 , 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 现实中老牛也被撤职查办 , 丢了乌纱 , 被李景林大骂一通 。 骂归骂 , 老乡还是要帮的 , 老牛在李景林身边帮忙跑腿了一阵子之后 , 又被派往辽宁昌图县当了一把手——昌图县知事 。
不知谁糊涂 , 一纸终成谜 。
老牛在昌图县知事任上政绩如何 , 史书上鲜有记载 , 但他后来又回到河北老家 , 先后在沙河县和武邑县当过知事 , 查当时的相关新闻报道 , 似乎官声还不错 。 老牛是痛改前非、洗心革面 , 还是耍弄计谋、操纵舆论 , 这些都已成了历史烟云 , 但是他当昌图县知事时签署过的一张布告 , 却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桩民国金融趣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