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还有很多章要写( 二 )


他还常常有种紧迫感 , 年纪越大越让自己下定决心 , 人生只能瞄准一个方向了 。
两年后 , 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创立 , 赵毅衡任所长 , 主编丛书 , 主持符号学论坛网站 。 论坛一时热闹 , 赵毅衡每天去那儿讨论、答疑 , 有时候还会安抚趁机发表自创的“普世同文”的热情民科 , 比如语言作为最大的符号 , 有人借此说“他做了一套全世界都能认识的普世同文 , 从此以后无国界了” , 乐此不疲 。
2011年 , 耗时四年、穷尽一生积累的40万字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出版 , 赵毅衡围绕符号本身做定义、推演阐释 , 将它与广泛领域结合 , 提出后期现代(Late Modernity)社会面临的符号危机 。 2013年 , 对所有叙述进行分类并讨论其普遍规律的《广义叙述学》面世 。 2017年 , 探究意义世界形成的《哲学符号学》完成 。 至此 , “意义三部曲”告一段落 , 他的注意力转向符号美学 。
这些书的议题广泛而艰深——在大部分人选择研究门类应用符号学时 , 他却试图构筑理论体系 , 意义世界在哲学家康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们的脑海中 , 他愿意从新的角度考虑 。 这需要野心 , 也需要十足的精力 。
“像我这样的年龄 , 随时都面临学业中断的可能:不一定是人生终结 , 会有各种意外 , 可能让我做不下去 。 ”他在《我与符号学》里说得坦诚 。 在如此紧迫感之下 , 最近几年他又进入艺术符号学 , 进入一个对他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也是“人类的符号意义中最人性”的部分 。
“回到中国跟收心这点是对的 , 因为这儿一大批学生等着我教 , 我自己必须拿出个体系来 。 ”面前的赵毅衡79岁 , 仍然思维敏捷 , 前几年给研究生开符号学和叙述学课程 , 喜欢学生在课堂上向他质疑和发问 , 讲座前他常常先立好靶子——“你们随时可以打断我 , 提出不同观点” , 一有学生站出来 , 他就兴奋回应:challenge , challenge 。
我们的这次登门似乎也被他视作一次challenge 。 不过 , 我们是因为他的小说集去拜访他的 。 去年重新出版的《沙漠与沙》几乎收录了他所有小说 , 17个短篇两个中篇 , 于1990年代初期全部创作完成 。 学术之外的翻译、写作被他视为开小差 , 不用心 。 话虽如此 , 它们承载了作者对符号叙述学用于写作的实验心态以及作为历史迷的私心 。 在起初的邮件回复中 , 赵毅衡告诉我说 , 前几个短篇中隐藏着一些谜语 。
|赵毅衡:还有很多章要写
本文图片

开小差
坐了没多久有人敲门 , 我们都过去迎接 , 一个短头发女生出现在门口 。 这是赵毅衡今年门下两位博士生之一 , 毕业前需来找他签字 。 进门后她从托特包里拿出一沓论文材料 , 一篇一篇翻开 , 共计在核心期刊发表了6篇论文 , 我们都感到吃惊 。 我于是问她毕业后的去向 , 她答 , 不做这个了 。 “她当学校的辅导员 。 现在辅导员都要求博士了 。 ”赵毅衡说 。 我们再次暗暗吃惊 。
90年代 , 赵毅衡尝试写小说的另一动因也是看到学术界“拥挤” 。 在赵毅衡的记忆中 , 读书时最开心的一段时间是在1982年夏天 。
研究生未毕业时 , 赵毅衡申请面向学者的富布莱特奖学金 , 原本无望 , 结果一位老先生临上飞机前生病 , 空出名额 , 成了给他的奖励 。 这笔比公派留学生丰厚许多的奖学金使他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跑遍美国诸多大学图书馆 , 查找诗人书籍手稿、私人信件、杂志期刊 , 考据中国古代诗歌如何为美国新诗运动提供灵感 , 为他们寻找自己的声音指路 , “过了乱翻书大瘾” 。 由此完成的《远游的诗神》一直被视作比较文学的佳作 , 而他编译的《美国现代诗选》许多青年人手一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