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心的衰落?

|如何挽救心的衰落?
本文图片

· 这是第4560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4k+ ·
· 水姐 | 文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按照惯例 , 我每周都写个人物 , 这周是程颐(1033~1107年) 。
他和苏东坡(1037~1101年)生活在同时代 , 且都曾在宋哲宗左右 , 彼此非常熟悉 , 但就是想不到一块去、走不到一块去 , 同为保守派 , 都算好人 , 但就是不合 。 人生很微妙的 。
但我最近看哈佛大学包弼德(Peter K.Bol)的《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一书 , 里面重点提到的四个人 , 就是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和程颐 。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就说了《苏轼的道:尽个性而求整体》《程颐和道学新文化》 。
随着包弼德细细品味程颐的思想 , 其实除了理学中非常古板顽固的一面 , 有些观点现在读起来还蛮能启发我去思考的 。
我们知道 , 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是周敦颐、张载和邵雍 。 张载就是说“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的那位 。 程颢程颐是亲兄弟 , 而张载是他们的表哥 。 程颢认为 , 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 , 只要“诚敬存之” , 使心寂然无事 , “廓然大公 , 物来顺应”(心胸宽广 , 大公无私 , 遇到事情时就能坦然自如地应对) , 内外两忘 , 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 追踪下去 , 据说后来启发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 而程颐认为 , 每个东西有每个东西的理 , 要格物 , 要研究每一个东西 , 启发了后来的朱熹 。
“存天理 , 灭人欲”的二程 ,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 , 觉得很压抑 。 但是 , 程颐也有不少值得现代人关注的观点 , 比如:
人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是由于人心发生变化 。 人心变化是由于气的变化 。 自上古三代以来 , 道德的衰落由此可以归于气的衰落 。 礼是一个协调人之气的手段 , 所以礼必须变化 , 以便合乎当今时宜 。 光看这个观点 , 可能觉得还是比较枯燥 。 但看看后面的分析 , 你就会慢慢入心 。
程颐晚年生活非常波折 , 在党祸中结束生命 , 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 。 他晚年在洛阳伊川期间开始写《易传》 , 就像苏东坡在经历乌台诗案生死劫被贬黄州后也写《易传》 , 最后人们研究的 , 其实就是人心和变化 。
面对起起伏伏 , 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 , 如何面对恐惧、不安、疑惑、孤独、失败、屈辱等等 , 怎么说服自己最诚实呢?就是凭着自己的全心全意沉下心去研究 。 研究本身 , 让人笃定 。
安安静静做研究的人 , 任何时候内心会平和一点 。 无论何时 , 无论怎么动荡 , 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 凭心去找寻大大小小的研究课题 , 那是存放自己珍惜和热爱的地方 。 你看陈寅恪还是会去研究柳如是 ,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还是会认真上课做研究 。
儒家“重时” , 强调随时而动 , 程颐认为 , 时乃事之端 , 圣人随时而为也 。 千变万化的客观环境就是“时” , 他创造了“时-宜”系统 。 “时宜”一词最早可能出现在《汉书》里 , 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 , 也抄了《汉书》三遍 , 可以倒背如流 。
在人生遭遇困厄的时候 , 最应该就是认识自己 , 认识客观环境 。 在《易经》中 , 吉凶悔吝 , 困境占70%甚至3/4以上 。 我们从小的教育中 , 最缺乏的就是易变性、瞬变性和挫折教育 。 人生之中 , 从小就要奠定的思维 , 就是坚韧不拔 , 超越自我 。
事实上 , 苏东坡也一直在强调“能变”的意义 。 困厄也是常态 , 不然怎么能体现君子能坚守呢?“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苏东坡说 , “君子之道 , 所以多变而不同者 ,以物至之不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