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星:相信秦始皇兵马俑会“复活”

张卫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 ,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
我从1995年参加工作就在秦始皇陵 , 参与发掘过兵马俑二号坑 。 2009年之后的10年 , 我负责主持秦皇陵园的考古工作 。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 , 张国立评价我是“最浪漫的考古人” , 因为我说相信这些陶俑会复活 , 陵园的一切都会复活 。 尽管在现代人眼里 , 这些只是不能动的明器 , 但考古需要追求一种代入感 。
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遗物遗迹 , 它们一定是会活起来的 。 秦始皇设置了各种陪葬坑 , 有军队、车马、百戏、水禽等 , 想在死后的世界享用 。 陵墓是秦始皇死后的家 , 他把兵马俑设在一个相对较偏的位置 , 是因为家里不应该有战争的纷扰 。 代入古人的视角 , 才能发现我们用现代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历史细节 。
|张卫星:相信秦始皇兵马俑会“复活”
本文图片

秦始皇兵马俑 。 视觉中国 供图
和刘邦是“老乡” , 曾想学外语和经贸
1970年 , 我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 。 汉高祖刘邦就是从这儿发迹 , 自称“沛公” 。 当地人对这个事情津津乐道 。
我的历史启蒙是从爷爷的故事开始的 。 他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 , 我在他身上看到 , 读书是受人尊重的一件事 。 那个年代一般人家不会主动买书 , 我到现在还保留着他的一套《古代文选》 , 很厚的两本 , 应该是他当时花了大价钱买的 。
那个年代没有空调 , 傍晚人们就在房前屋后乘凉 。 小孩爱听故事 , 老人就在这时候讲给他们听 。 那时候我对“祖先”很好奇 , 就问我爷爷 , “我们祖上是干啥的”“我们张姓的祖先有没有啥名人”……他就聊到 , 我们有一个祖先是元朝的大将 , 身份地位很高 , 嫉恶如仇 。
从小学起 , 我就很爱学习 , 到了高年级甚至觉得走读浪费时间 , 搬去和学校的一位老师一起住 。 后来 , 我母亲花了很大力气把我从村小转到了城镇小学 。 虽然上学路程变远了 , 要一路小跑40分钟 , 但我也因此有了考上沛县最好中学的可能 。
到了高中 , 我的历史成绩很好 。 那时候喜欢历史 , 是觉得它有一定的逻辑 , 甚至还可以把前因后果串联起来 。 但高考后填志愿 , 我没有选历史专业 。 上世纪90年代初 , 经济和外语是最热门的专业 , 我就想选这两个 , 觉得比较风光 , 同时苏南、上海一带的大学是优先选择 。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 , 我傻眼了 , 被调剂到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 。 这压根儿不是我想去的学校 , 也不是我想学的专业 , 我甚至不知道西北大学在哪儿 。 后来上大学的表哥告诉我 , 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当过西北大学的校长 , 我才觉得这学校还是不差的 。
1991年 , 我离开徐州 , 在绿皮火车上“哐当”了一夜 , 来到西安上学 。 我深刻地记得 , 那一年冬天特别冷 , 冷到没办法了 , 只好叫家里再给我寄一床被子过来 , 盖两床被子才能睡觉 。
“稀里糊涂”学考古 , 一开始就是挖土
我入学的时候 , 考古是小众又冷门的专业 。 西北大学考古专业那一年共录取了14人 , 很多人都和我一样 , 是服从调剂来的 。 大家不知道考古具体是干啥 , 第一年稀里糊涂的 , 甚至有些抱怨 。
我虽然对历史感兴趣 , 但考古和历史不一样 。 考古专业除了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和历史专业一样学之外 , 其他就“分道扬镳”了 。 比如仰韶文化 , 我们就要学它在哪个地方分布、发现哪些遗址、遗址多大面积、出土了什么器物……还要学摄影绘图这些技术 。 我中学喜欢的历史是“纸” , 而考古学的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