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张旭光|临摹行书的诀窍

一、行书学习之路行书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多种多样
笔者从多年的习书经验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书学习的路径和方法 , 在此与广大读者分享 , 期冀对初学者有一定的裨益 。
首先 , 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 。 为什么呢?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 , 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 , 仅得其中” 。 也就是说 , 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 , 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的水平 。 所以要学最上乘的 , 就必须从晋人入手 。 如果“取法乎中” , 就“仅得其下”了 , 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 。 王羲之被历代奉为书圣 , 奉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 历代行草大家皆出自王羲之 , 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 。 《兰亭序》乃天下第一行书 , 为何不从《兰亭序》入手?《兰亭序》不适合初学 。
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在山阴兰亭雅集 。 一是饮酒;二是感叹相聚 , 感叹生命 。 在酒与情感陶醉状态下 , 心不在字而成文 , 书写了行书《兰亭序》 。 他本人从陶醉状态中醒来后 , 再书而不得 。 一个最伟大的书法天才 , 离开当时的情景状态 , 自己都写不出来 , 而让初学者、后学者一上来自其入手 , 完全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论原则和规律 , 是学不好的 。 再者 , 现存《兰亭序》是唐代临摹的作品 ,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是对临 , 不准确 。 最著名的冯承素摹本也是先双钩后填墨 , 完全没有自由书写的笔触和笔墨速度 , 因而最没有神采 , 故谈不上“取法乎上” 。 历代写《兰亭序》的不少 , 但出成绩者甚少 。 自《圣教序》入手有很多优势:《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 , 太宗文皇帝制 ,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 即怀仁选王羲之行书而集成 , 故字字优秀规范 , 是经典中的经典;因是集字排列而成 , 各个独立 , 便于初学;因刻石 , 线条速度变慢 , 书写比较从容 , 易于初学;因刻石而增加了苍茫感、力量感和趣味;因刻石而泯灭微观映带及杂毫 , 笔法更宏观 , 便于把字写大 , 便于进入创作 。 《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 , 吃透《圣教序》 , 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各要素尽矣;《圣教序》是长篇美文 , 读懂了 , 可提高文学水平 , 亦可领会哲理、佛意 , 对提高自身国学素养有益 。
之后 , 由《圣教序》转入王羲之墨迹手札 , 由墨迹手札转入小草《十七帖》 , 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范围 , 从临摹走向创作 。 这其中 , 读书是贯穿全过程的 。
概括而言 , 行书学习之路的路线图是:学行书自晋人入手学晋人自王羲之入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转学王羲之墨迹手札《十七帖》拓展内容创作 。
临摹|张旭光|临摹行书的诀窍
本文图片

二、行书的临摹临摹的意思是临帖和摹帖两种行为
临的本义是指俯视物品 , 即自上往下看 。 临帖即对照法帖原样书写;摹的本义是指合规范、有法度 , 书法上特指用薄而透明的纸蒙在法帖上或在已经双钩的字上描写 , 也叫描红 。 在这里临摹二字泛指临帖 。
1、临摹的价值历史和实践证明学习书法这门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 , 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就是先临摹后创作 。 历代书法大家都是如此成长起来的 , 所谓“池水尽墨”即是写照 。 到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位大家不是先通过临摹古人而创作有成的 。 所以说 , 临摹是学习书法 , 下笔有由 , 成为书家的不可替代的特殊规律 。
临摹才能掌握古法 。 历代书法大家创造了不同风格的典范 , 只有临摹才能理解掌握其笔法、结构及风格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