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宫廷雅士的轩昂和街巷平民的气息 , 带着古战场的硝烟和离奇哀婉的传说 , 奏出那遥远的声音......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坐堂鼓声响起 , 继而是说指路词、鼓和芦笙之音 , 指路师与芦笙手配合 , 请鼓、击鼓和吹芦曲 , 各种声响说词交融混合 , 形成激昂、恢宏的古乐之声 。
贵州省赫章县兴发乡栽根村位于阿西里西韭菜坪山脉腹地 , 地处韭菜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 ,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 , 文化底蕴浓厚 , 民族风情绚丽 。
本文图片
韭菜坪山中有个芦笙寨 , 非遗拉力棒代代相传
栽根村是“西迁葬笙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 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 西迁葬笙曲 , 苗语叫“格若嘎” , 是苗族人民缅怀祖先、超度亡灵的丧葬表演仪式 , 是小花苗支系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仪式 , 包括请鼓曲、吊鼓曲、守鼓曲、取鼓曲、指路曲 , 而各个分曲中 , 又有更为复杂的小分支曲 。 所有曲调、说词都有出处 , 都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情感寄托的体现 , 很多曲调背后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 。
【杨永华|黔行记·老区新颜|栽根村里笙管起 韭菜坪山中有好音】苗家“西迁葬笙曲”文化享誉海内外 , 这种古朴、神奇、原生态的苗族传统舞蹈 , 被中外学者称为苗家的“珍存”和中国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
本文图片
芦笙吹出幸福曲
63岁的村民杨永华是毕节赫章西迁葬笙典这一非遗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 , 干这行已经六十多年 。
“干了一辈子了 , 舍不得丢下 , 不赚钱 , 只想着我的子孙们能认真地学习 , 把这个技艺代代相传 。 ”说起制作笙和唢呐 , 杨永华无比地骄傲 。 “当年我学手艺的时候哪有现在这个条件啊 , 每天都是饿着肚子 , 做好多天才能出一把 , 但质量和名誉最重要 , 现在我留下的不仅是手艺还有信誉 。 ”杨永华说着说着眼中就闪动起了泪花 , 这也许就是匠人精神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一个幼童也在跟着表演 , 她是杨永华大儿子杨洪军的孙女杨发燕 , 年仅一岁零八个月 。
“不挣钱还耽误时间 , 小时候我一开始不学 , 老爷子就耐心地做我的工作 , 他说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 要是不学我们家的祖业就丢了 , 后来才慢慢接受 。 ”代代相传的手艺是很难的 , 杨洪军说孩子们一开始是抵触学这个的 。
本文图片
匠心传承制芦笙 , 村民们在家门口的大山中就地取材制作笙和唢呐
赫章县栽根村西迁葬笙典 , 历史悠久 , 现在这门老手艺已经进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了 。
“我们每年表演50多场 , 主要是参加政府惠民文化演出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 绝大部分都是义务演出 , 但大家毫不计较 , 追求的是能让更多人聆听到我们的千年古韵 。 ”杨永华说 。
近年来 , 杨永华先后率族人们赴贵阳、毕节、赫章的大型活动中演出 , 让省内外的观众领略了古老中国非遗文化的神奇魅力 。
本文图片
苗家萌娃齐聚会 , 玩转非遗代代传
近年来 , 毕节市赫章县不断推进西迁芦笙曲进校园活动 , 杨永华经常带领他的族人们在贵阳、毕节、赫章的一些大型活动及学校巡回演出 。
- |外国记者点赞青啤博物馆“文创+”
- |《秦岭记》小说试析
- |记忆|郁钧剑缅怀乔羽:“乔老爷的每一首歌词都是一首诗”
- |【草木散记】桑葚枇杷熟了,布谷还未归来|何频
- |《西游记》告诉我们了什么职场道理?唐僧是合格领导悟空却不合格
- 北京|修复北京之脊,重拾城市记忆,中轴线保护复建不简单
- |记者探访丨香港新地标:西九龙戏曲中心 殿堂级艺术演出场地
- 抗日战争|历史深处的文学记忆——抗战题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 西游记|封神演义好像是西游记前传,这几位人物相似度极大
- 艺术品|切记!入行古玩艺术品收藏,最好先从这个品类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