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人道主义 是我们今天还爱读陀翁的原因( 二 )


魏东:我自己阅读的第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 然后才看的《罪与罚》 。 但当时不知道《卡拉马佐夫兄弟》有那么崇高的地位 。 大三时阅读这本书 , 一下子被吸引了 。 我当时很能共情《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 , 尤其是对老大米佳产生了认同感 。
张晖:《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有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 , 视觉上有很强的压迫感 。 心理独白很长的自然段 , 一段占满一页纸 。 看到这些段落大家不要跳过 , 这正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核心所在 。
魏东:正常情况下 , 人不会这么长时间地讲话 , 但小说中是允许的 。 特别是你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世界 , 长达几页纸的内心独白也好 , 对话也好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独特想法正是融汇在其中 。
“哭泣吧 , 不要去反抗悲伤 , 你有悲伤的权利”
张晖:在弗兰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 , 1871-1881》中 , 涉及三部作品——《少年》《作家日记》 , 重中之重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
这本传记的特殊之处在于 , 从多个角度切入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 不仅仅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史 , 还做了非常细致的文本分析 。 一方面从作家和他的时代出发 , 讨论这本书、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那个时代俄国方方面面的联系 。 另一方面 , 逐章地细读这本书 , 带我们从多个角度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 。
《卡拉马佐夫兄弟》创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晚期 , 主要是1878到1880年差不多三年的时间 。 从1879年1月份开始 , 在《俄国导报》差不多连载了两年 。
书中阿廖沙这一条线的来源 , 在60年代末期就出现了 。 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构思小说《无神论》 , 一年之后又在笔记里面——他的创作历程可以从他的笔记、书信、回忆录中间所看到——出现了《大罪人传》的书名 。 他想写一个无神论者在当时的俄国 , 怎样遇到一个修道院里面的长老 , 通过长老的引导一步步皈依 , 最终成为东正教徒 。
看《卡拉马佐夫兄弟》 , 会发现第一个出现的主角阿廖沙也是个修道院中的修士 。 但是他跟《大罪人传》一开始对主人公的设定肯定有区别 。 在《大罪人传》的设定里 ,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提到一个名字——扎顿斯克的吉洪 , 他是18世纪俄国的一位主教 。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有一个人物叫佐西马长老 , 吉洪就是他的原型之一 。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另外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说《群魔》中 , 吉洪也出现了 , 其中很重要的一章用了吉洪的名字 。
70年代 , 出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米佳(德米特里)这条线 。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开始构想要写一部集大成之作 , 他想要借用一个源于他早期小说《死屋手记》中的人物 。 大家在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中会看到 ,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好几年是在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的监狱中度过的 , 他在监狱中遇到一个叫伊利明斯基的罪犯 。 这个人名在《死屋手记》中没有出现过 ,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做过说明 , 这位伊利明斯基被判杀父罪 , 十年之后发现判错了 , 其实他不是凶手 。 米佳这条线从《死屋手记》伊利明斯基这儿就开始了 。
读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时 , 会读到非常多《作家日记》的细节 。 《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戏剧化地表现了《作家日记》里的很多观点 。 《作家日记》是一部非常驳杂的作品 , 里面有时事评论 , 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观点的抒发 , 更像是一部政论作品 。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些观点戏剧化 , 演绎成一个故事 , 《作家日记》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作的重要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