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文章插图
【译文】能识别他人的人很聪明,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智慧、通明。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力量强大;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意志强大,意志能控制力量。懂得知足看淡外物的人总是富有的。为了达成目标而持之以恒的人,才算有远大的志向。不失去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长久地安身立命。去世了还被人念念不忘的人,才叫永生。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文章插图
【阐述】老子说:“知人者智”,能识别他人的人很聪明。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大门被一把结实的大锁锁住了,一根强壮的铁杆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打开。瘦小的钥匙来了,它钻进锁眼,轻轻一转,大锁“怕”的一声就打开了。铁杆很奇怪,问:“为了打开它,我费尽了力气都做不到,你为什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打开?”钥匙说:“因为我深入了它的心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大锁,想要强行进入,就是再粗的铁杆也掩不开,只有以诚相见,真心对真心,才能变成开锁的钥匙。陶渊明曰:“知人不易,相知实难”。虽说知人甚难,但并不是没有人能做到。历史上因知人任人成就功业的人不计其数,比如三国时的刘备在这一点上就非常成功。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文章插图
汉朝后期,群雄并起。刘备是其中实力最弱的一支。最初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面对曹操却连吃败仗。可是刘备善于识人任人,在徐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后,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在张飞、关羽都已非常不耐烦的时候,他仍能非常谦恭,坚信诸葛亮就是助他完成大业的人,终于感动了自命不凡的卧龙先生。孔明,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冲锋陷阵自不如关、张,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非关张可及。刘备曾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为刘备开基立业效犬马之劳,后为托孤大臣呕心沥血,从没有不臣之念,这一切均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文不如诸葛,武不如关、张,但他却能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使得自命不凡的诸葛亮、卤莽的张飞、自负的关羽俯首称臣,任其驱使。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割据江东,拥有地利。刘备因其能识人、任人,凭借人,建立蜀国,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刘备用人自有其独到之处,他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不愧为用人的典范!对于后人在人才使用上,他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文章插图
但能知人却并不那么容易做到。白居易诗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人需待七年期。”又有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见自古以来,识人就是一项难题。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要与人交往,所以了解别人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处于社会中的人们,地位有着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用光鲜靓丽的衣装包好了自己的同时,还要戴上一个无形的面具,掩饰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和好恶。人们越来越难敞开心扉,要了解一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难。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人们都依靠自己的思想,但人的思想也会抑不住。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现象并非总是与本质一致。如果有人使用障眼法,以假示真,往往会扰乱我们的视听,加大我们识人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