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二 )

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文章插图
汉朝的王莽就是个沾名钓誉的好手。在把持朝政以前,他勤奋好学,孝顺母亲,尊敬兄嫂,还是个慈爱的父亲。他的伯父重病在床,王莽衣不解带地在病床旁侍候数月,而且亲自为他煎药、尝药,弄得蓬头垢面,比病人还要消瘦。伯父觉得他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孝顺,去世前推荐他做射声校尉。不久后,几个叔父又向朝廷表示愿将自己的户邑分给王莽,朝廷中很多显贵也都称赞他的贤达。王莽很快得到加官进爵,平步青云。他的官职地位不断提升,王葬对待别人越发地谦恭和蔼了,可对待自己人他十分严苛。有一次,他的二儿子杀死了一个家奴,王莽对他进行严厉地处罚,最后更是强令亲子自杀谢罪。对宾客谦和、尊重,将财物分给他们,王葬自己却保持一贯地清贫节俭,对朝廷和皇上更是赤胆患心。在成功对自己层层包装后,他赢得了社会的称赞,也骗取了朝廷的信任,逐渐将大权揽于一身。直到这时他才撕下伪善的面具,暴露自己的本性,变得贪婪、残忍和狡诈。顺他者昌,逆他者亡,他的野心膨胀到既位,最终上演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禅让”丑剧。白居易在诗中大发感慨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葬谦恭未箫时。向使当时身便道,一生真伪复谁知?”关羽|茶余饭后《道德经》第三十三篇
文章插图
可见要想识别人的真伪是多么不容易。当然,现实生活中王葬这样的野心家是少之又少,但是要识人任人仍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尤其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更是十分地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知人的智者呢?古人云:“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可见我们要识别一个人,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全方位地去了解他,不能拘泥于成见。要知道闪着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又硬又冷的不一定是石头;面带笑容并不表示一定幸福,泪流满面并不一定因为痛苦;受人称赞的不一定是君子,遭人话骂的也不一定是小人,先入为主往往会误导我们。识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作为普通的人,首先自己要真诚,心境澄明,才能看得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