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嫡系”陈熙中:想起先生 总有一种寂寞感觉

林庚|“嫡系”陈熙中:想起先生 总有一种寂寞感觉
文章插图
林庚|“嫡系”陈熙中:想起先生 总有一种寂寞感觉
文章插图
吴小如(坐者)与学生陈熙中(左一)等合影
林庚|“嫡系”陈熙中:想起先生 总有一种寂寞感觉
文章插图
陈熙中
林庚|“嫡系”陈熙中:想起先生 总有一种寂寞感觉
文章插图
吴小如和王金璐(左一)与友人合影
著名学者吴小如2014年以92岁高龄离世。在他九十周岁时,他的友好和学生们出版了《学者吴小如》一书,书中收录的文章出自社会名流和其弟子门生,或回忆吴先生教书育人的儒者风范,或评价吴先生的学术成就。2021年,在吴先生离去七年之时,他们又结集出版了《吴小如纪念文集》(刘凤桥、程立主编),书中文章具体展现了吴先生丰富的才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其独具魅力的人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也有多角度的阐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熙中是吴小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和吴先生有着几十年的交往,师生情谊十分深厚。我们从对陈熙中老师的采访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吴小如先生。
35岁年纪,是学生们眼中很受欢迎的“先生”
他讲课声音洪亮,板书漂亮,大教室里座无虚席
陈熙中老师的家里满目皆书,虽然不少已经书边泛黄,仿佛放置良久,但是在谈到某一本时他却能够立刻准确找到,然后笑嘻嘻地拿到你面前。
陈熙中第一次听闻吴小如先生大名,是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市面上有两种面向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杂志,一南一北,北京的《文艺学习》,以刊发书介和书评为主,上海的《萌芽》,以文艺创作为主。
陈熙中印象很深,在《文艺学习》上先读到了王瑶先生的《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是连载的。随后就是吴小如先生的《中国小说讲话》,这两种连载影响都很大。他后来见过有些年轻学者初次拜访吴小如先生时,都说“你的《中国小说讲话》我读过”。
吴小如还在《文汇报》等报刊上开有专栏,所以,在1957年陈熙中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已经对吴小如之名很是熟悉。在学校里,吴小如当时虽然只是35岁年纪,却是学生们眼中最年轻的“先生”。陈熙中讲起此事很是开心,他谈到那时北大有一个习惯,对老教授称呼先生,对年轻教师称呼老师,“吴先生大概就是那道‘老’和‘年轻’的分界线。”
吴小如当时开了一门新课——“工具书使用法”,这也是北大的一门新课。上课是在一个阶梯教室,可容纳二三百人,55级、56级、57级三个年级的学生都来听课,是中文系的必修课。陈熙中说,很多学生回忆吴先生,都谈到他讲课太精彩了,引人入胜。“大教室里座无虚席,他声音洪亮,底气又足,声音可以传到最后一排,也没有讲义,他自己写讲稿,学生记笔记,板书又那么漂亮,所以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北大校友孙绍振的回忆文章中也谈到吴小如在讲台上的风采:吴先生的姿态,我至今还记得,双手笼在袖子里,中气甚足,滔滔不绝,居然是听得下去,接下来几课,还颇感吸引力。
后来,吴小如的“工具书使用法”成书出版,书名是《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与人合著),一版再版,影响很大。吴先生的这门课对北大同学们起到了扩大视野的作用,很多同学在之后的治学上也都受其影响。
已故学者王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锳是陈熙中的同学,原为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古代汉语、古代作品选的教学工作。他在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基础上,著成《诗词曲语辞例释》,1978年获得首届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字学优秀奖,此书也是一版再版,影响很大。陈熙中说,王锳无疑受到了吴先生这门课的影响,在治学上有所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