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嫡系”陈熙中:想起先生 总有一种寂寞感觉( 二 )


50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两位吴先生,大吴先生吴祖缃,小吴先生吴小如。吴祖缃认为“吴小如学识渊博,小学功夫与思辨能力兼优”,对于他的讲课效果,甚至赞叹“无出其右者”。
毕业留校 成为同事
遇到欣赏的书法家,吴小如还常替陈熙中约字
从1955年开始,北京大学文科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57级的陈熙中1962年毕业,同年留校任教。而随后写作课在各系恢复起来,教师的需求量增加,所以当时留校的毕业生大都被分配教授写作课(包括56级的洪子诚等)。1965年,北京大学接待了一大批因越南战争到中国学习的越南留学生,陈熙中被调到留学生办公室任教。直到1980年,他的编制一直在留办。
这期间陈熙中和吴小如没有个人交往,只在1963年拜访过一次吴先生。这一次登门拜访陈熙中在文章中亦有记述,他又一次讲给我听,并提到就是在那一次,唯一一次见到了吴小如的父亲、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
“是禹克坤学长在电视大学编辑《电视大学通讯》,约我写一篇《常用工具书介绍》,他建议我去找吴先生题写标题。当时吴先生是文学史教研室的,我是在现代汉语教研室的写作教学组。”吴小如当时住家在中关园,是建筑面积75平方米的平房。
陈熙中带了稿子去找他,进门看到一位戴着帽子的老人。老人问明来意后喊:“同宝,有人找。”同宝是吴小如的本名。吴小如接过稿子后嘱陈熙中过两天来拿。陈熙中如期去取,字已经题好,吴小如将字交给他后说:“文字还清通,能看得下去。”到80年代初,陈熙中回到中文系,和吴先生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有一次吴小如突然看到杂志上陈熙中的《常用工具书介绍》文章,立刻惊奇地说:“我还给你写过字啊。”说到此,陈熙中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吴小如是书法大家,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写字临帖,大概至70年代末才恢复写字。陈熙中也爱书法,平日里常临草书。吴小如重新写字后,曾送给陈熙中不少书法作品。遇到欣赏的书法家,吴小如还常替陈熙中代为索字,比如到天津去的时候,就曾经两次请书法家李鹤年给陈熙中写了两幅对联。他还曾经特意请父亲吴玉如先生写一幅字送给陈熙中,写的是“一鸟不鸣山更幽——曦钟小友属”。
1970年代末,陈熙中和吴小如有过一段一起进学习班的因缘,自此之后,两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到80年代中后期,两家住处都在中关园,相距不过几十米远,经常你来我往。
生活困难时,不得不卖掉明代善本
小三间的居所始终是水泥地、白粉墙,不曾装修
有一次吴先生小女儿从香港回来,陈熙中想人家家人回来了我就不要老去了。结果不到两个礼拜,吴小如打来电话“质问”了:“你怎么不来了?我是什么地方得罪阁下了?”陈熙中笑着说:“我们的师生关系这几十年确实比较好,用先生的话说是‘久而情谊益笃’,我也因此而向先生学习到很多东西。”
北大系友白化文更有意思,每次要介绍人拜访吴小如先生,总先打电话给陈熙中,让其帮忙引荐。陈熙中奇怪说:“你不是和吴先生很熟吗?”白化文回答:“那不同的,你是嫡系。”
陈熙中有的著作,有的不少吴先生主动为之作序。他在给陈熙中写的《红楼疑思录序》中谈及与学生的交往及熟识经过,更细述其治学特点,在此,可见两人相知程度:“曦钟(陈熙中笔名,编者注)治学有个特点:一向不爱写洋洋洒洒的长篇论文,总喜欢以读书札记形式写短小精悍文章。即使是讨论学术问题,他对一些不同意见也爱用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攻心战,往往一矢中的;而不爱搞迂回战术或学院式的反覆驳辨。”吴小如特别肯定陈熙中对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也很赞赏他每每能从题目中一下子捕捉到对方的要害和症结所在,使文章不仅内容坚实,并且只看题目,也会痛快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