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明意|要理解《道德经》的“道”,为何离不开对“意”的理解?

嘉宾 | 温海明、陈嘉明、方旭东、余治平、杜保瑞、何心鹏、胡建升、樊沁永、郭美华、姜丹丹、刘梁剑、贡华南
整理 | 徐悦东
将老子哲学进行体系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将老子哲学进行体系化?该如何理解老子的核心概念“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认为,先理解老子的“意”才能够理解老子的“道”。近日,“道意与道体——《道德经》意哲学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二楼会议室举办。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主持,主讲人为温海明。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杜保瑞、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何心鹏、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建升、扬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樊沁永、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教授郭美华、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姜丹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贡华南也参与了此次对谈,大家一同对《道德经》的意哲学发表了观点。
将老子哲学体系化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温海明指出,在其著作《周易明意》中,他从“意”的角度解释卦爻辞,而他的《道德经明意》则对于意本论或者意哲学系统有奠基意味。温海明强调,理解“道”离不开“意”,而且“意”可以成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他通过注经的方式,用类似朱熹《四书集注》和郭象《庄子注》的传统写法建构了意本论的哲学系统。
温海明认为,意本论的核心是道意不二的状态——道和意都依境而生。在心物关系方面,意通于物,心通物论,万法唯意。《道德经明意》的中心思想“自然之意”的实化和呈现是一种主客合一的状态,通过翻译、注释和“明意”的建构,将道的意境随缘转化出来。
在《道德经明意》中,温海明从十个方面诠释并建构了意哲学,即“十玄意门”,他向大家介绍了“十玄意门”的内容,每扇“玄意门”都有助于我们去见“道”。十扇“玄意之门”分别是:一、万物之意;二、创生之意;三、道意之意;四、意会之意;五、时间之意;六、反弱之意;七、意物之意;八、反身之意;九、无欲之意;十、无为之意。温海明认为,十扇玄意门在“意”与“道”之间开开关关、层层叠叠、交相辉映,显现出“自然之意”之光明。
方旭东指出,从《儒家实意伦理学》到《周易明意》《道德经明意》以及即将出版的《坛经明意》和《周易参同契明意》,温海明的意本论的“五书”逐渐成型,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哲学品牌。温海明的意本论受安乐哲先生影响很深,他的书也存在对安乐哲思路的呼应。从诸多学者对老子的研究来看,温海明对于出土文献的反思很有意义,他极具创新性地指出,借助刘殿爵的翻译经历来说明,传世本和出土文献其实是两个义理系统。
道德经明意|要理解《道德经》的“道”,为何离不开对“意”的理解?
文章插图
活动现场
樊沁永指出,“意本论”系统在国内较为少见。温海明认为,大家应该将意本论放在精神哲学的视域下去看其哲学的生长方式。此精神哲学不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而是如徐梵澄认为的那样,哲学是超越宗教和理性的,又不能违背理性、违背信仰。
杜保瑞认为,温海明从哲学的进路解《道德经》。将老子哲学体系化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老子的核心概念是“道”——“道”一方面是总原理,另一方面是宇宙起源。总原理指向的道论、本体论;宇宙起源指向气化的宇宙论。就总原理而言,“道”作为一切哲学观念的最高范畴的描写很重要,这接通了西方哲学being(存在)等形上学的讨论,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与国际对话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