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神光中的大河之治——读《黄河简史》

当西方的诺亚方舟漂荡之时,在东方,大禹正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开启大河之治。
杨明以神话加斑驳的历史故事开篇,将黄河奔涌恣肆的历史与中国的传说、文化、历史糅杂在一起,引领读者重回大河“源头”。
《黄河简史》以黄河五次大改道为轴,串联历代黄河治理及与之休戚相关的治河人物及帝王将相,还有历史的小丑。在充满人文情趣的笔下,纷繁复杂的黄河史逐波涌来,浩渺又喧嚣、深情又洪阔,时而令人为治河良臣的不幸遭遇而扼腕,时而为帝王的不争而愤怒。
大禹|神光中的大河之治——读《黄河简史》
文章插图


禹之治河,天马行空的神话令今人难以分清何为真实、何为梦幻,但禹河故道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仍有迹可循。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形成的禹河故道,稳定了相当长的时间。随着泥沙不断淤积,春秋时期黄河终于发生了第一次大改道,向东南平移了100公里。
秦一统天下,除了修万里长城之外,还为黄河修筑了千里长堤,此举一度缚住了桀骜不驯的大河,在秦的兴衰及大汉初兴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要以为治理黄河仅仅是人与自然的抗争。当人类活动足以影响自然活动,当政治因素影响了当政者的决策,黄河治与不治,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水利问题。汉武帝因当权舅舅的私心,而一再贻误治河之机,导致黄河泛滥多年,直至舅舅死后,才下定决心治河并亲自参加堵口。
在社会的平稳期,大河治理成为官员宦海沉浮的杠杆,有人借治河谋利,有人因治河含冤,有人平步青云。一旦遇到战乱,大河治理便与战争搅到一起。
作者将数千年治河故事娓娓道来,纵横勾连,经纬交错,涛声、风声与人声声声相和。时光流转,故事成了时光的波纹,黄河自顾滔滔。
民国之时,一位愤怒的青年,买了一把左轮手枪和几十发子弹,匆匆从德国赶回国内。可当他回来,战事已停,他扑了个空。当他再次归来时,已学得一身水利知识,这位热血青年就是李仪祉。他先创办水利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水利人才,后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提出了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上、中、下游统一治理,并首次提出治黄河重点应放在西北黄土高原上。
书中从大禹治水、王景开安流千年传奇,再到李仪祉的大河之治,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治理如数家珍,其中有叹息、激赞、怜恤,也不乏愤怒和调侃。
俱往矣,今天的黄河治理,还要看这一代的风流人物。
《黄河简史》可谓精彩纷呈,多少帝王逸事、名臣风采、市井百态,以及近现代的家国荣辱尽在其中。掩卷回首,华夏人治河的风采,都凝缩成了大禹举起的开山巨斧,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
文/胡艳丽
来源/工人日报
【 大禹|神光中的大河之治——读《黄河简史》】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