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蹄:名词作动词,踢 。
36.因:因此 。37.计之:盘算这件事 。计,盘算 。
38.技止此耳:(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技,本领 。止,同“只”,只不过,仅仅 。此,这样 。耳,罢了 。
39.因:于是,就 。
40.跳踉(tiàoliáng):跳跃 。
41.?(hǎn):吼叫 。
42.尽:(吃)完 。
43.乃:才 。【赏析】:《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 。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 。“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 。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 。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 。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 。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 。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 。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 。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 。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 。“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 。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 。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 。“慭慭然”,谨慎害怕的样子 。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 。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 。“他日”,有一天 。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 。由此也可见其决心 。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 。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 。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 。“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
- 《题菊花》原文翻译赏析,题菊花全诗的意思
- 《乞巧》原文翻译赏析,乞巧全诗的意思
-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翻译赏析,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全诗的意思
-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的意思
-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赏析,题乌江亭全诗的意思
- 《城东早春》原文翻译赏析,城东早春全诗的意思
- 《观猎》原文翻译赏析,观猎全诗的意思
- 《兰亭集序/兰亭序》原文翻译赏析,兰亭集序/兰亭序全诗的意思
-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原文翻译赏析,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全诗的意思
-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翻译赏析,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