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周晓虹:这种新的历史观的发展,与口述史学密切相关
我们之所以在观照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叙事的同时,开启人物群像的口述史研究,是因为我们深信,以往我们对于当代中国的研究,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外,对每一个个体的鲜活历史和深邃感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致那些本该栩栩如生流传下去的历史无法显示自己的内在纹理。
其实,如果历史的记述者能够考虑到底层的或自下而上的视角,就容易体悟到:不但每当宏大的历史车轮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中驶过的时候,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辙印,并由此埋下他或她未来人生走向的草蛇灰线;而且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宏大的国家叙事还是悲壮的民族史记,虽说不能简单地还原为个人的欲望和努力,但也缺少不了芸芸众生的生命历程的交相编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画卷上,如果缺少了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
【 历史观|周晓虹:这种新的历史观的发展,与口述史学密切相关】从单纯的国家叙事,转向对个人表述的兼容并蓄,这样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述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口述历史在当代的流行,既归因于历史学的转向,也归因于现代技术手段的便捷。所以,虽然几乎有关口述史学的历史追溯都会提及阿兰·内文斯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口述历史研究室的壮举,但口述史的真正动力却受益于英国社会史学倡导的“自下而上”看历史的传统,它使得从50年代起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前辈们对记录“普通”劳动者的经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后者而言,不仅最初的口述史学的流行有赖于20世纪录音设备和技术的进步——由此使得从中国社会代代相传的说书人到现代社会学的田野访谈者所进行的类似工作有可能获得方便的记录,而且当前“新的数字技术也正在改变我们记录、解释、分享和呈现口述历史的方式”,并因此引发了口述史学领域新的范式革命。
文章插图
《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周晓虹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口述史学中,“口述”(oral)和“历史”(history)这两个概念的并置,既标明了口述者与传统历史记载的隔离性,同时也揭示了当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时可能产生的颠覆性意义。尽管包括《荷马史诗》和《诗经》在内最早的历史是以口述的形态流传下来的,但在历史学或职业历史学家产生之后,普通的口述者或亲历者就被正统的历史排斥在外,后者关注的是帝王将相或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而包括贩夫走卒在内的普通人则成了历史研究中的边缘人或弱势群体,在传统的历史中他们几乎占不到任何有意义的叙事空间。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口述史学对传统史学的颠覆性意义起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因为口述史学自出现之时即将普通人的生活及其经历作为关注的对象,由此使得国家历史的宏大叙事获得了个体体验的具体补充;其二,口述史学也让原先被忽视了的下层民众、妇女和少数族裔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荣耀甚至不满的可能。
在口述史学诞生之前,不仅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中使用过口述材料,欧洲最早的一批经验社会的研究者也都是口述资料的娴熟使用者,如以研究伦敦的贫困现象著称的查尔斯·布思广泛使用了来自访谈的口头叙述。在口述史学出现之后,收集口述资料被用来训练学生们的历史感,而且收集口述资料推动了劳工等中下层民众的研究:这类研究不仅使原本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工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并且通过社会认同的激发,“导致某些大型厂矿和钢铁基地中集体性的传记写作群体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同类研究的前导。
- 妒忌|越是不想你好的人,越喜欢用这种方式跟你相处,尽早察觉及时远离
- |有这种性格的人,最容易被同事排挤,被领导打压,希望你不是
- 樵夫&为何菩提要教出孙悟空这种闯祸徒弟呢 答案就藏在方寸山樵夫身上
- 茶叶罐$牛x玩法! 这种葫芦的一定不能错过, 老玩家都在玩!
- 蒋玉菡!不考虑高鹗的续书,《红楼梦》中如潘又安这种逃奴下场会如何?
- 言下之意@红楼梦:难怪黛玉用这种方式骂袭人,看袭人欺负晴雯时,有多嚣张
- 春联|夜读|你还记得这种春联吗?
- 银行|为什么有人说女人三不娶:教师,护士,银行女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 王羲之#这种字体很难被模仿,书法家也挠头,专家:放大20倍就明白了
- ghmpsy|“凭什么孩子过得比我好”:这种不幸,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