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威尔·杜兰特系列:写给普通人的哲学通识课( 二 )


最后,关于哲学的衰落与繁荣,我倒是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哲学是在人们有富裕的智识时发展起来的”,而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整个的智识,所以,或许爱智的心灵并没有减少,而是富余智识的缺乏使得哲学失去了秀色。我想这一点不仅能为哲学的圈子越来越小提供解释,也能部分回答其他一些事物流行和另一些事物没落的原因。
阅读评分:7.5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2
ApaTite
《哲学课》:一堂“名”师的“哲学课”
按照某乎风格,结论提在最前:这是一本非常适合零基础哲学爱好者以“建构”而非“经典”(也即哲学史)的顺序进行“哲学入门”的书籍。它对阅读者唯一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及文学历史常识,而这些常识我们也许早已在生活中略有所知。
全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历史,进步,政治和宗教。在简介中杜兰特对这一结构安排的说明与我在看到目录时的猜想无比契合,这也首先让我对这本书感到亲近。正像书中的富于比喻美的语言所描述的:“如果要参拜这位哲学的女王,我们要从她磨难重重的逻辑前厅出发,穿过认识论的黑暗廊道,途经形而上学、历史与政治的三片领地,看到她杖上的三颗宝石:美,伦理与宗教,最终得以一窥她的面容,成为这片土地新的子民。”
而在认识到这种精巧的全局结构会为我们认识哲学的艰难事业带来多大的便利之后,我们就自然地开始运用求知的目光审视书中的每一处具体内容的阐述,这种目光的严苛胜于我们观察昆虫触须最细微的颤动。在文字的颤动中,本书的作者成功地对哲学的以上诸多领域进行了完整的陈词,其对于唯物论与唯灵论,机械论与活力论等命题的阐述最终完成了“介绍”这一艰难的使命(它的艰难往往是来源于它不可避免的产生倾向),并为读者展现出在对立两方之间与之外的地方,都依然存在着值得探索和讨论的空间。
但在最为艰难和抽象的概念度过之后,我想作者作为一名成熟的评论家的才能终于在历史和政治这些领域自如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历史这一章,作者采取的这种颇具技巧的方式——也即,模仿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在生动而富于知识性的同时,仍然展现了由于博学而带来的幽默感。难得的是,在这种幽默感之间,这堂哲学课并没有变得轻浮,不如说正相反,它依旧保持着他智慧的气质,因而使人更易接受。
到了这里通篇仍旧是溢美之词,但接下来的内容会向你说明,一、这不是一篇软广,二、我为什么会扣掉两分。这个缺点的严重性,在我看来并不弱于它的优点,它应当被指出,而带着对于这个缺点的已知去阅读这本书,会更有助于跳脱作者的框架,为这本书之外更广阔的哲学世界制造新的接口。这个缺点就是,作者仍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跳脱知识带来的偏见,他的描述中的主观性尤其在理论内容与其举例相结合的时候最显得突出,而摆脱这种主观性,摆脱他人的思维定式,摆脱从已知的道路看旧问题,就应当是哲学爱好者走向哲学的下一步。这一步未必总是走向一个可以用形容词(如正确,更好)来描述的阶段,但抱持着入门的心态止步不前,这总不是很可取的。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003
Sunny
《追寻幸福》:幸福是过程之美
在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中,幸福作为哲学注脚之一被人们不断地提及、解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甚至不同的个人经历下,一次次被定义。作者没有试图定义幸福,而是在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帮助读者确认那些人类生存、成长中的细节性的点滴快乐,然后用这些快乐来组合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