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蛐蛐与那些年的秋天( 二 )


蟋蟀|蛐蛐与那些年的秋天
文章图片

《蟋蟀谱集成》 , 作者:王世襄纂辑 , 版本:三联书店 , 2013年7月版
罐器乃促织的屋宇 , 又有大堂、婚房、斗场之分 。 明清以来器品繁复 , 乃至精雕细琢不亚于砚台 。 玩家以雨水刷罐 , 复晒干过笼 , 才引“主人”入室 。 投食、铲屎的位次皆有讲究 , 也要为其洗浴、治病和锻炼体格和格斗技巧 , 还要避免中年雌雄共盆 , 掏空身体 。 今之猫奴实在难出其右 。 毕竟 , 在他们心中 , 是请来了一位乐师、一位将军 。
“蟋蟀在堂 , 岁聿其逝 。 ”入夜 , 罐中流出了月光奏鸣曲 , 玩家们终于把一年的光景 , 收入了自己的枕边 。 听着听着 , 终于念天地悠悠 , 盈虚有数 , 发觉广宇众生间 , 唯有自己与这促织 , 才是心灵伴侣 , 栩栩然 , 亦不知“我之为促织 , 促织之为我”了 。
02
丰产之戏
白露节气 , 北雁开始南飞 , 农地进入抢收时节 。 随着谷堆越积越高 , 宗庙乡野都该准备祭典 , 感激神明赐予丰收 , 然后分享祭品胙肉 。
《礼祀·月令》、《后汉书·祭祀志》皆载 , 天子应于立秋在西郊设祭 , 车服皆白以迎秋神白帝 , 祭礼舞蹈便是后来令孔子痛心不已的“八佾”之舞 。 这种八横八纵 , 共六十四人起舞 , 在天子的祭坛下歌颂神明的舞蹈 , 显然不该是封臣的封臣在自家玩的 。
唐玄宗显然未将礼乐与尊卑挂钩 。 他推崇西域的羯鼓为“八音之领袖” 。 当秋夜澄净 , 他会挑起羯鼓 , 头颅不动如山 , 下手落如雨点 , 演奏起自创的鼓乐《秋风高》 。 这是他认为清朗痛快的音乐 , 能一扫丝竹管弦的秽气 。 盛世帝王 , 竟也爱玩“摇滚乐” 。
君子们也在半酣之际行酒令助兴 。 李商隐在贵族的宴会上玩到了“送钩”和“射覆”两种解密游戏 。 前者是将钩暗中传递 , 令人猜在谁手上;后者则是要求猜中扣在器皿下的物件 。 显然 , 李商隐猜错了许多回 , 酒入豪肠 。
在玩这方面 , 王阳明就更懂寓教于乐 。 钱德洪《刻文录叙说》记载 , 一次中秋夜 , 王阳明召集弟子等百余人 , 赏月宴饮于天泉桥上 。 “酒半行 , 先生命歌诗 。 诸弟子比音而作 , 翕然如协金石 。 少间 , 能琴者理丝 , 善箫者吹竹 , 或投壶聚算 , 或鼓棹而歌 , 远近相答 。 ”学生们投壶打赌 , 输了就罚酒 , 这是《礼记》规定了的君子游戏 。
乡野间则是另一番热闹 。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 当天 , 大家停用针线 , 放假饮酒 , 并传说“酒治耳聋” , 动针便会“不聪” 。 乡民把酒观稼 , 互赠礼物 , 敲鼓奏乐 , 气派一些的请来戏班子 , 上庙前表演 。 鲁迅小时候看的《社戏》便是这种秋日狂欢 。 “乐 , 所以和神人也 。 ”八月秋社 , 终于从取悦神明演变为犒赏人类自己 。
蟋蟀|蛐蛐与那些年的秋天
文章图片

根据鲁迅《社戏》改编的连环画《社戏》插图 , 张路绘 , 朝花美术出版社 , 1957年版
中秋之际 , 也恰是钱塘江大潮的汛期 。 《武林旧事》卷三记载 , 南宋时 , 临安观潮之人“倾城而出 , 车马纷纷”“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岁席地不容闲也” 。 善水的少年们 , 突然复兴起上古“吴蛮夷越 , 断发文身”的劲头 , 百十人为一群 , 手执十面大彩旗 , “正弦鼓勇 , 溯迎而上 。 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腾身百变 , 而旗尾略不沾湿 , 以此夸能 。 ”溺死者不在少数 。 苏轼叹息“吴儿生长狎涛澜 , 冒利轻生不自怜 。 ”钱塘江弄潮 , 可谓当时最危险的秋日游戏了 。